五年之期已到,對比跨鏈雙雄 Polkadot 和 Cosmos 的生態發展

新手3/5/2025, 2:59:26 AM
Polkadot和Cosmos是在2019年至2020年週期發佈的跨鏈項目,兩者在當時都被寄予厚望,雖然兩者自2021年市值高點後,幣價走勢便持續低迷。但在應用層面上,中繼鏈和插槽這兩種方式,均有不同的應用採用。本文從應用的角度出發,盤點近5年,兩個跨鏈項目的生態發展。

概述

區塊鏈技術的快速發展催生了“跨鏈”這一核心需求,即不同區塊鏈之間的互操作性。在這一領域,Polkadot 和 Cosmos 代表了兩種不同的跨鏈生態模式,各自推動著區塊鏈生態的發展。

Polkadot 採用共享安全機制,所有平行鏈依賴中繼鏈的安全性,從而降低單個鏈的安全維護成本。然而,其 插槽競拍機制 限制了生態擴展速度,並增加了項目啟動成本,使其更適合 DeFi、DAO 和企業級解決方案,以及需要強大安全性和生態支持的項目。


來源:https://polkadot.com/

Cosmos 依託 IBC(跨鏈通信協議),允許每條鏈獨立運行,提供更高的自主性和靈活性。項目方無需參與競拍,即可快速部署區塊鏈,並自由選擇安全機制。這種去中心化、模塊化的架構使其特別適合 DEX、NFT、遊戲鏈等應用鏈,同時 IBC 生態的快速擴展也增強了 Cosmos 的可用性和吸引力。


來源:https://cosmos.network/

從生態發展角度來看,Polkadot 通過穩定的共享安全網絡 逐步構建高價值跨鏈生態,而 Cosmos 依靠去中心化和高靈活性吸引了更多輕量級應用和創新項目。選擇 Polkadot 還是 Cosmos,取決於對安全性、靈活性和成本的權衡。


數據截止日期:2025年2月26日

創始團隊

Polkadot:技術天才與以太坊根基

Polkadot 的創始人團隊由 Gavin Wood 主導,他是以太坊的聯合創始人之一,曾擔任以太坊首席技術官(CTO),並撰寫了以太坊黃皮書,定義了以太坊虛擬機(EVM)的技術框架。

Gavin Wood 在區塊鏈領域的聲譽無可爭議,他於 2016 年離開以太坊後創立了 Web3 Foundation,並聯合 Peter Czaban 和 Robert Habermeier 推出了 Polkadot 項目。

Gavin 的技術背景和領導力為 Polkadot 注入了強大的技術驅動基因,特別是在跨鏈協議和元協議(如 WebAssembly)的設計上展現了極高的前瞻性。此外,團隊成員多來自 Parity Technologies,這是一家由 Gavin 創立的技術公司,專注於區塊鏈基礎設施開發。


來源:https://polkadot.com/newsroom/press-releases/gavin-wood-announces-polkadots-next-gen-governance-model-for-a-decentralized-future

Cosmos:學術與實用主義的結合

Cosmos 的創始人是 Jae Kwon 和 Ethan Buchman。Jae Kwon 是 Cosmos 的主要構想者,他在 2014 年提出了 Cosmos 的概念,並開發了 Tendermint 共識算法,這是一種高性能的拜占庭容錯(BFT)共識機制。

Jae 的背景偏向於學術研究與軟件工程,他在區塊鏈領域嶄露頭角前已有一定的開發經驗,但知名度不及 Gavin Wood。Ethan Buchman 則是 Jae 的重要合作伙伴,擁有數學和物理學背景,專注於分佈式系統研究。

兩人在 2016 年通過 Interchain Foundation(ICF,一個瑞士非營利組織)正式啟動了 Cosmos 項目。與 Polkadot 相比,Cosmos 創始團隊的技術實力同樣出色,但缺少如 Gavin Wood 這樣具有行業標誌性的人物。


來源:https://cryptodaily.co.uk/2023/11/cosmos-co-founder-jae-kwon-splits-atom-after-years-of-infighting

比較
Polkadot 的創始人團隊因 Gavin Wood 的明星效應和技術權威性而更具吸引力,尤其在吸引開發者社區和投資者方面佔據優勢。

Cosmos 的創始人則以紮實的學術基礎和實用主義著稱,其核心創新(Tendermint 和 IBC)奠定了項目的技術基石,但個人影響力稍遜一籌。

投資人

Polkadot:資本驅動的豪華陣容
Polkadot 在融資方面展現了強大的資本吸引力。其初始代幣發行(ICO)於 2017 年完成,共募集約 1.45 億美元(因 Parity 錢包安全性問題,部分資金被凍結,後通過後續輪次彌補)。

Polkadot 的主要投資人包括頂級風投機構,如 Polychain Capital、Pantera Capital、Fenbushi Capital(分佈式資本)以及 Boost VC 等。

這些機構不僅帶來了雄厚的資金支持,還為其生態提供了戰略資源。此外,Polkadot 的資本運作模式(如平行鏈插槽拍賣)進一步強化了其與資本市場的深度綁定,吸引了大量機構投資者參與 DOT 代幣的鎖倉和競拍。


來源:https://icodrops.com/polkadot/

Cosmos:低調而高效的融資
Cosmos 的融資起步相對低調,2017 年通過 ICO 募集了約 1700 萬美元,規模遠小於 Polkadot。項目由 Interchain Foundation(ICF)推動,其背後投資人包括 Paradigm、1confirmation 和 Tendermint Inc.(Cosmos 的技術開發公司)。

與 Polkadot 的豪華投資陣容相比,Cosmos 的投資人名單顯得更為精簡,但這些機構在區塊鏈領域的專業性極高,例如 Paradigm 是以太坊和 Cosmos 等項目的早期支持者。

此外,Cosmos 並未依賴大規模資本驅動,而是通過技術輸出(如 Cosmos SDK)吸引生態參與者,體現了一種更為“有機”的發展策略。


來源:https://icodrops.com/cosmos/

比較:
Polkadot 的投資人陣容更具“明星效應”,資本規模和影響力顯著高於 Cosmos,這為其品牌推廣和生態擴張提供了強力支持。Cosmos 則選擇了一條低門檻、高效率的融資路徑。

技術架構:共享安全 vs. 主權獨立

Polkadot 與 Cosmos 的跨鏈理念與技術選擇:生態發展的基礎

Polkadot 和 Cosmos 在跨鏈實現上的理念和技術架構為其生態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兩者雖同為跨鏈技術的代表,卻在設計理念和實現路徑上存在顯著差異。

Polkadot:共享安全的中繼鏈架構
Polkadot 由以太坊聯合創始人 Gavin Wood 於 2016 年提出,採用“中繼鏈+平行鏈”分層架構。核心架構包括:
中繼鏈(Relay Chain):負責共識、安全性和治理。
平行鏈(Parachains):獨立運行的區塊鏈,依賴中繼鏈的共享安全機制。專為特定應用場景定製,通過插槽拍賣機制接入網絡。
橋接(Bridges):連接外部區塊鏈(如以太坊和比特幣)。

Polkadot 的核心優勢在於其共享安全模型,所有平行鏈都共享中繼鏈的驗證者池(基於權益證明變種 NPoS),顯著降低了獨立鏈的安全成本。此外,平行線程(Parathreads)為小型項目提供靈活接入方式,降低了啟動門檻。

開發者無需單獨搭建驗證者網絡,能夠專注於應用開發。然而,平行鏈的接入需要通過插槽拍賣(Slot Auction),因此項目需要具備一定的資金支持。


來源:https://wiki.polkadot.network/docs/learn-architecture

Cosmos:獨立主權的樞紐模型
Cosmos 由 Jae Kwon 於 2014 年發起,通過 Tendermint 共識 + IBC(跨鏈通信協議) 來實現跨鏈互操作:
Tendermint Core:高效、安全的共識機制,適用於 PoS 區塊鏈。
Cosmos SDK:模塊化開發框架,幫助開發者快速搭建區塊鏈。
IBC(跨鏈通信協議):確保 Cosmos 生態中的鏈可以無縫通信。

與 Polkadot 不同,Cosmos 強調鏈的主權獨立性,每條區域鏈擁有獨立的共識機制(通常基於 Tendermint BFT)和驗證者集,開發者可以完全自定義鏈的治理和經濟模型。

這種架構為開發者提供了更大的自由度,但也要求新鏈自行吸引驗證者並確保網絡的安全性。


來源:https://ibc.cosmos.network/v8/

代幣經濟學對比

Polkadot(DOT):資本驅動與治理綁定
代幣用途:DOT 是 Polkadot 網絡的原生代幣,主要用於治理、網絡安全(質押)和生態接入(平行鏈插槽拍賣)。持有者通過投票參與網絡決策,驗證者通過質押 DOT 保障網絡安全,而項目方通過拍賣鎖定 DOT 以獲得平行鏈插槽。

供應與通脹:DOT 初始供應量為 1,000 萬枚,後於 2020 年通過代幣重新分拆(redenomination)調整為 10 億枚。Polkadot 採用動態通脹模型,目標質押率為 58.46%,通脹率在 2.5% 至 10% 之間浮動,當前年化收益率約為 16.8%(視質押比例而定)。通脹獎勵主要分配給驗證者和提名者。(2025 年 2 月 26 日)

經濟模型特點:Polkadot 的代幣經濟學高度資本化,插槽拍賣機制將 DOT 的價值與生態內項目的資金實力緊密綁定。這種設計激勵了大規模鎖倉,但也增加了對資本的需求,可能限制了小型項目的參與和生態發展。


來源:https://polkadot.com/get-started/staking (2025年2月26日)

Cosmos(ATOM):靈活性與生態激勵
代幣用途:ATOM 是 Cosmos Hub 的原生代幣,用於支付交易費用、質押以保障網絡安全以及參與治理。需要注意的是,ATOM 在 Cosmos 生態中的作用相對鬆散,因為每條鏈(Zone)擁有獨立的經濟模型,未強制要求使用 ATOM。

供應與通脹:ATOM 初始供應量為 2.36 億枚,無上限供應。通脹率根據質押比例動態調整,目標質押率為 66%,通脹率在 7% 至 20% 之間,年化收益率目前約為 15%-20%。獎勵主要分配給驗證者和委託者。

經濟模型特點:Cosmos 的代幣經濟學更注重靈活性和去中心化。IBC 協議的開放性降低了 ATOM 的強制使用場景,導致其價值更多依賴於社區治理和潛在的空投激勵(如 Osmosis 等項目)。這使得 ATOM 的經濟模型更具包容性,但也削弱了其核心價值捕獲能力。


來源:https://www.stakingrewards.com/asset/cosmos (2025年2月26日)

對比
Polkadot 的 DOT 通過插槽拍賣和共享安全機制,將代幣價值與生態擴張深度綁定,適合資本驅動的增長模式。Cosmos 的 ATOM 則更強調生態的自主性和多樣性,但其代幣價值捕獲能力較弱,更多依賴外部應用的支持。

開發者生態:採用率與支持力度

開發者生態是衡量區塊鏈項目長期潛力的關鍵指標。Polkadot 和 Cosmos 分別通過 Substrate 和 Cosmos SDK 提供開發工具,二者在易用性和靈活性上各有千秋。

Polkadot
語言:Rust
模塊化程度:100+(內置模塊,如 governance、staking 等)
核心優勢:高度抽象化和靈活性,支持開發者自定義區塊鏈參數,並可編譯為 WebAssembly(Wasm),適配 Polkadot 的元協議
適用場景:適合技術實力強的大型團隊和企業級開發者
開發者趨勢:截至 2025 年 2 月,核心開發者數量降至 70 人,相較 2023 年 9 月最高點的 160 人有所減少
資金支持:更集中,生態發展由 Web3 基金會等機構推動


來源:https://defillama.com/chain/Polkadot?stables=false&tvl=false&developers=true&groupBy=daily&currency=DOT (2025 年 2 月 26 日)

Cosmos
語言:Go
模塊化程度:50+(Cosmos SDK,如 auth、bank 等)
核心優勢:上手難度低,與 Tendermint 共識引擎深度集成,便於開發者快速部署獨立區塊鏈並通過 IBC 接入 Cosmos 生態
適用場景:更適合中小型團隊及創業項目
開發者趨勢:截至 2025 年 2 月 26 日,活躍開發者數量降至 28 人,相較 2023 年 5 月的 97 人,出現明顯下滑
資金支持:主要依賴生態內的自發增長,去中心化程度較高


來源:https://defillama.com/chain/CosmosHub?groupBy=weekly&developers=true&tvl=false (2025年2月26日)

生態治理模式:集中 vs. 分散

治理模式直接影響生態的決策效率和社區參與度。Polkadot 和 Cosmos 在這方面也採取了截然不同的策略。

Polkadot:集中
Polkadot 的治理較為集中,由 DOT 代幣持有者、理事會和技術委員會共同管理。DOT 持有者擁有最高決策權,可以通過投票決定網絡費用、插槽拍賣規則等關鍵參數。
這種模式確保了高效的決策過程,但也因其對資本的依賴而被部分人詬病為“資本驅動”。插槽拍賣機制進一步強化了這種特性,只有資金雄厚的項目才能勝出,這可能限制了一些創新但資源有限的團隊加入。


來源:https://docs.polkadot.com/polkadot-protocol/onchain-governance/

Cosmos:分散
Cosmos 的治理則更加去中心化。每條鏈擁有獨立的管理機制,Cosmos Hub 的治理由 ATOM 持有者通過提案投票決定。此外,Cosmos 還有一個獨特的非營利組織——Interchain Foundation(ICF),負責指導生態發展。

這種分散式治理賦予了各鏈更大的自主權,也降低了進入門檻。例如,Osmosis 和 Juno 等項目無需通過拍賣即可接入 IBC,直接推動了生態的多樣化。

從長遠看,Polkadot 的集中治理可能更適合快速迭代和統一標準的場景,而 Cosmos 的分散治理則更利於生態的有機增長和多樣性。


來源:https://blog.cosmos.network/a-beginners-guide-to-cosmos-governance-26c5d767633a

應用落地:市場表現與實際影響

生態發展的最終體現是應用落地的廣度和深度。Polkadot 和 Cosmos 在這方面各有亮點。

Polkadot 的生態以金融類應用為主,例如 Acala(去中心化金融中心)和 Centrifuge(資產代幣化平臺)。然而,插槽拍賣的高門檻可能限制了其生態的廣泛性,尤其是在市場下行期。


來源:https://polkadot.com/case-studies

Cosmos 的生態則更加多元化,涵蓋了 DeFi(Osmosis)、NFT(Stargaze)以及基礎設施(Celestia)等多個領域。IBC 協議的成熟使得 Cosmos 生態內的跨鏈交易日益活躍,例如 Terra(在崩盤前)曾為 Cosmos 帶來巨大的流動性和關注度。


來源:https://cosmos.network/ecosystem/apps

代表性項目:

加入生態,如何選擇?

Polkadot 和 Cosmos 是區塊鏈跨鏈領域的兩大先鋒項目,各自憑藉獨特的技術架構和生態優勢吸引了大量開發者。對於開發者而言,選擇在哪個平臺上構建項目不僅僅是技術偏好,更是一個需要綜合考量技術棧、開發體驗、生態支持、成本、靈活性以及項目目標的決策。

選擇 Polkadot: 如果你的團隊擁有較強的技術實力和資金支持,且項目需要深度集成到一個共享安全的跨鏈生態中,Polkadot 是理想的選擇。

選擇 Cosmos: 如果你的團隊資源有限,急於快速上線,或項目需要更高的獨立性和靈活性,Cosmos 是更合適的平臺。

無論選擇哪一方,Polkadot 和 Cosmos 都在不斷推動跨鏈技術的前沿。作為開發者,關鍵是明確項目需求並匹配自身的能力,二者皆是通向區塊鏈未來的優質路徑。

前景預測

區塊鏈行業的跨鏈互操作性需求不斷增長,而 Polkadot 和 Cosmos 作為最具代表性的跨鏈生態,正沿著不同的發展路徑拓展其影響力。

Polkadot:共享安全驅動的生態擴張

Polkadot 通過共享安全機制(Relay Chain + Parachains),提供強安全性和高度協作的跨鏈環境。這種模式適用於 DeFi、DAO 和企業級解決方案,其主要優勢在於:

安全性與可擴展性並重:所有平行鏈依賴中繼鏈的安全性,降低單個鏈的維護成本。

XCM 跨鏈通信:Polkadot 生態內的跨鏈交互順暢,但與外部公鏈的橋接仍受限。

資本驅動的插槽機制:插槽競拍促進優質項目發展,但對小型項目的進入門檻較高。

從發展前景來看,Polkadot 生態的增長取決於平行鏈擴展速度、XCM 生態的完善,以及是否能吸引更多應用。如果 Web3 基金會和 Parity 能持續提供開發者激勵,並優化插槽經濟模型,Polkadot 可能在高價值跨鏈生態中佔據重要地位。

Cosmos:IBC 生態的自由擴展

Cosmos 採用 IBC(跨鏈通信協議),允許每條鏈獨立運行並自由選擇安全機制,具備以下優勢:

更低進入門檻:無需競拍,項目方可低成本快速部署應用鏈。

IBC 生態爆發增長:Osmosis、Celestia 等項目的成功,使 Cosmos 在 DeFi、NFT 和 GameFi 領域擴展迅速。

安全性自主:每個區域鏈獨立維護驗證者網絡,安全性不依賴 Cosmos Hub。

Cosmos 生態的未來增長主要依賴IBC 網絡效應的增強,如果更多鏈採用 IBC 並形成互聯互通的經濟體系,Cosmos 有望成為模塊化區塊鏈的主導力量。

未來展望:誰將佔據主導地位?

技術層面:Polkadot 在安全性和經濟機制上更適合高價值鏈,而 Cosmos 在靈活性和去中心化方面更具吸引力。

生態發展:Polkadot 的穩定擴張模式適合長期建設,而 Cosmos 的自由生態增長可能帶來更多創新應用。

市場機會:DeFi、企業級應用等或更傾向 Polkadot,而 GameFi、NFT、Dapp 等輕量級應用可能更青睞 Cosmos。

綜合來看,Polkadot 和 Cosmos 各有優勢,未來可能形成雙雄並存的局面,並在不同的細分領域深耕。如果 Cosmos 的 IBC 生態繼續擴展,而 Polkadot 能優化插槽機制、提高開發者友好度,二者都將在未來的區塊鏈互操作性競爭中佔據重要一席之地。

風險

1.技術架構風險

Polkadot:

依賴 中繼鏈 + 平行鏈 架構,儘管共享安全性提高了整體網絡安全,但如果中繼鏈遭遇攻擊或故障,可能會影響所有平行鏈的安全性。

平行鏈插槽拍賣模式可能導致資源分配不均,限制小型項目的參與。

Cosmos:

採用 互操作性網絡(IBC協議),每條鏈獨立負責安全性。如果某條鏈遭受攻擊,不會影響其他鏈,但單鏈安全性較弱。

IBC 跨鏈通信存在橋接漏洞風險,可能導致資產損失(類似於跨鏈橋攻擊)。

比如,2022 年 10 月,BNB Smart Chain 通過 IBC 進行跨鏈通信時被黑客利用漏洞,造成約 5.6 億美元損失。雖然 Cosmos 生態未直接受影響,但 IBC 作為跨鏈通信協議暴露了潛在的安全隱患,可能影響用戶對 Cosmos 生態的信任。

2022 年,Ronin 跨鏈橋遭到黑客攻擊,黑客利用私鑰權限控制驗證節點,盜取 6.24 億美元(ETH 和 USDC)。


鏈接:https://purplesec.us/breach-report/binance-coin-hack/

2. 生態系統發展風險

Polkadot:
平行鏈插槽限制生態擴展速度,影響項目數量和多樣性。
開發工具和文檔相對複雜,對開發者友好度不如其他公鏈。

Cosmos:
每條鏈獨立運行,導致 流動性分散,生態協同效應較弱。
依賴 IBC 實現互操作性,但網絡效應仍在初期階段,跨鏈資產轉移規模有限。

3. 代幣經濟風險

Polkadot:
DOT 質押機制設計較為複雜,鎖定期限長,影響流動性。
代幣需求主要來自平行鏈插槽競拍,長期內需持續擴大生態以支撐代幣價值。
比如,Polkadot 質押率高達 50% 以上,導致市場流動性不足。交易市場上的 DOT 可用供應減少,影響 DOT 作為流動資產的使用場景。


來源:https://polkadot.com/get-started/staking

Cosmos:

ATOM 主要用於質押和支付交易費用,但在多鏈架構中用途有限。

生態鏈可以選擇不同的代幣作為質押資產,可能削弱 ATOM 在生態內的需求。

比如,Cosmos 生態項目可以使用自己的代幣(如 OSMO、JUNO)支付交易費用,而非 ATOM,導致 ATOM 在 Cosmos 生態中的地位相對較弱。

4. 治理風險

Polkadot:

去中心化治理仍在發展中,部分決策權集中在 Web3 基金會和核心開發團隊。

提案投票門檻較高,普通持幣人蔘與治理的積極性較低。

Cosmos:

採用鏈上治理,但治理參與率較低,決策效率受限。

部分項目鏈治理權集中在創始團隊和大額質押者手中。

Polkadot 在共享安全性和跨鏈擴展性方面表現較優,但其生態擴展受平行鏈插槽限制,且治理尚未完全去中心化。

Cosmos 提供更高的互操作性和獨立性,但網絡效應較弱,流動性分散問題仍待解決。

未來,兩者需要在安全性、流動性整合和社區治理方面進一步優化,以保持競爭力。

結語

Polkadot 和 Cosmos 代表了兩種不同的跨鏈生態模式,各自具有獨特的技術架構、經濟模型和生態發展路徑。

Polkadot 通過共享安全機制提供強大的網絡穩定性和資本驅動的增長模式,適合高安全性和企業級應用;而 Cosmos 依託 IBC 協議,強調去中心化和高靈活性,為 DEX、NFT、遊戲鏈等應用提供了更多自由度。

最終,選擇哪種跨鏈解決方案,取決於項目對安全性、靈活性和成本的具體需求。在未來,隨著跨鏈技術的不斷演進,這兩大生態或將進一步互補,共同推動區塊鏈的互操作性發展。

Author: Jones
Translator: Cedar
Reviewer(s): KOWEI、SimonLiu、Elisa
Translation Reviewer(s): Ashley、Joyce
* The information is not intended to be and does not constitute financial advice or any other recommendation of any sort offered or endorsed by Gate.io.
* This article may not be reproduced, transmitted or copied without referencing Gate.io. Contravention is an infringement of Copyright Act and may be subject to legal action.

五年之期已到,對比跨鏈雙雄 Polkadot 和 Cosmos 的生態發展

新手3/5/2025, 2:59:26 AM
Polkadot和Cosmos是在2019年至2020年週期發佈的跨鏈項目,兩者在當時都被寄予厚望,雖然兩者自2021年市值高點後,幣價走勢便持續低迷。但在應用層面上,中繼鏈和插槽這兩種方式,均有不同的應用採用。本文從應用的角度出發,盤點近5年,兩個跨鏈項目的生態發展。

概述

區塊鏈技術的快速發展催生了“跨鏈”這一核心需求,即不同區塊鏈之間的互操作性。在這一領域,Polkadot 和 Cosmos 代表了兩種不同的跨鏈生態模式,各自推動著區塊鏈生態的發展。

Polkadot 採用共享安全機制,所有平行鏈依賴中繼鏈的安全性,從而降低單個鏈的安全維護成本。然而,其 插槽競拍機制 限制了生態擴展速度,並增加了項目啟動成本,使其更適合 DeFi、DAO 和企業級解決方案,以及需要強大安全性和生態支持的項目。


來源:https://polkadot.com/

Cosmos 依託 IBC(跨鏈通信協議),允許每條鏈獨立運行,提供更高的自主性和靈活性。項目方無需參與競拍,即可快速部署區塊鏈,並自由選擇安全機制。這種去中心化、模塊化的架構使其特別適合 DEX、NFT、遊戲鏈等應用鏈,同時 IBC 生態的快速擴展也增強了 Cosmos 的可用性和吸引力。


來源:https://cosmos.network/

從生態發展角度來看,Polkadot 通過穩定的共享安全網絡 逐步構建高價值跨鏈生態,而 Cosmos 依靠去中心化和高靈活性吸引了更多輕量級應用和創新項目。選擇 Polkadot 還是 Cosmos,取決於對安全性、靈活性和成本的權衡。


數據截止日期:2025年2月26日

創始團隊

Polkadot:技術天才與以太坊根基

Polkadot 的創始人團隊由 Gavin Wood 主導,他是以太坊的聯合創始人之一,曾擔任以太坊首席技術官(CTO),並撰寫了以太坊黃皮書,定義了以太坊虛擬機(EVM)的技術框架。

Gavin Wood 在區塊鏈領域的聲譽無可爭議,他於 2016 年離開以太坊後創立了 Web3 Foundation,並聯合 Peter Czaban 和 Robert Habermeier 推出了 Polkadot 項目。

Gavin 的技術背景和領導力為 Polkadot 注入了強大的技術驅動基因,特別是在跨鏈協議和元協議(如 WebAssembly)的設計上展現了極高的前瞻性。此外,團隊成員多來自 Parity Technologies,這是一家由 Gavin 創立的技術公司,專注於區塊鏈基礎設施開發。


來源:https://polkadot.com/newsroom/press-releases/gavin-wood-announces-polkadots-next-gen-governance-model-for-a-decentralized-future

Cosmos:學術與實用主義的結合

Cosmos 的創始人是 Jae Kwon 和 Ethan Buchman。Jae Kwon 是 Cosmos 的主要構想者,他在 2014 年提出了 Cosmos 的概念,並開發了 Tendermint 共識算法,這是一種高性能的拜占庭容錯(BFT)共識機制。

Jae 的背景偏向於學術研究與軟件工程,他在區塊鏈領域嶄露頭角前已有一定的開發經驗,但知名度不及 Gavin Wood。Ethan Buchman 則是 Jae 的重要合作伙伴,擁有數學和物理學背景,專注於分佈式系統研究。

兩人在 2016 年通過 Interchain Foundation(ICF,一個瑞士非營利組織)正式啟動了 Cosmos 項目。與 Polkadot 相比,Cosmos 創始團隊的技術實力同樣出色,但缺少如 Gavin Wood 這樣具有行業標誌性的人物。


來源:https://cryptodaily.co.uk/2023/11/cosmos-co-founder-jae-kwon-splits-atom-after-years-of-infighting

比較
Polkadot 的創始人團隊因 Gavin Wood 的明星效應和技術權威性而更具吸引力,尤其在吸引開發者社區和投資者方面佔據優勢。

Cosmos 的創始人則以紮實的學術基礎和實用主義著稱,其核心創新(Tendermint 和 IBC)奠定了項目的技術基石,但個人影響力稍遜一籌。

投資人

Polkadot:資本驅動的豪華陣容
Polkadot 在融資方面展現了強大的資本吸引力。其初始代幣發行(ICO)於 2017 年完成,共募集約 1.45 億美元(因 Parity 錢包安全性問題,部分資金被凍結,後通過後續輪次彌補)。

Polkadot 的主要投資人包括頂級風投機構,如 Polychain Capital、Pantera Capital、Fenbushi Capital(分佈式資本)以及 Boost VC 等。

這些機構不僅帶來了雄厚的資金支持,還為其生態提供了戰略資源。此外,Polkadot 的資本運作模式(如平行鏈插槽拍賣)進一步強化了其與資本市場的深度綁定,吸引了大量機構投資者參與 DOT 代幣的鎖倉和競拍。


來源:https://icodrops.com/polkadot/

Cosmos:低調而高效的融資
Cosmos 的融資起步相對低調,2017 年通過 ICO 募集了約 1700 萬美元,規模遠小於 Polkadot。項目由 Interchain Foundation(ICF)推動,其背後投資人包括 Paradigm、1confirmation 和 Tendermint Inc.(Cosmos 的技術開發公司)。

與 Polkadot 的豪華投資陣容相比,Cosmos 的投資人名單顯得更為精簡,但這些機構在區塊鏈領域的專業性極高,例如 Paradigm 是以太坊和 Cosmos 等項目的早期支持者。

此外,Cosmos 並未依賴大規模資本驅動,而是通過技術輸出(如 Cosmos SDK)吸引生態參與者,體現了一種更為“有機”的發展策略。


來源:https://icodrops.com/cosmos/

比較:
Polkadot 的投資人陣容更具“明星效應”,資本規模和影響力顯著高於 Cosmos,這為其品牌推廣和生態擴張提供了強力支持。Cosmos 則選擇了一條低門檻、高效率的融資路徑。

技術架構:共享安全 vs. 主權獨立

Polkadot 與 Cosmos 的跨鏈理念與技術選擇:生態發展的基礎

Polkadot 和 Cosmos 在跨鏈實現上的理念和技術架構為其生態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兩者雖同為跨鏈技術的代表,卻在設計理念和實現路徑上存在顯著差異。

Polkadot:共享安全的中繼鏈架構
Polkadot 由以太坊聯合創始人 Gavin Wood 於 2016 年提出,採用“中繼鏈+平行鏈”分層架構。核心架構包括:
中繼鏈(Relay Chain):負責共識、安全性和治理。
平行鏈(Parachains):獨立運行的區塊鏈,依賴中繼鏈的共享安全機制。專為特定應用場景定製,通過插槽拍賣機制接入網絡。
橋接(Bridges):連接外部區塊鏈(如以太坊和比特幣)。

Polkadot 的核心優勢在於其共享安全模型,所有平行鏈都共享中繼鏈的驗證者池(基於權益證明變種 NPoS),顯著降低了獨立鏈的安全成本。此外,平行線程(Parathreads)為小型項目提供靈活接入方式,降低了啟動門檻。

開發者無需單獨搭建驗證者網絡,能夠專注於應用開發。然而,平行鏈的接入需要通過插槽拍賣(Slot Auction),因此項目需要具備一定的資金支持。


來源:https://wiki.polkadot.network/docs/learn-architecture

Cosmos:獨立主權的樞紐模型
Cosmos 由 Jae Kwon 於 2014 年發起,通過 Tendermint 共識 + IBC(跨鏈通信協議) 來實現跨鏈互操作:
Tendermint Core:高效、安全的共識機制,適用於 PoS 區塊鏈。
Cosmos SDK:模塊化開發框架,幫助開發者快速搭建區塊鏈。
IBC(跨鏈通信協議):確保 Cosmos 生態中的鏈可以無縫通信。

與 Polkadot 不同,Cosmos 強調鏈的主權獨立性,每條區域鏈擁有獨立的共識機制(通常基於 Tendermint BFT)和驗證者集,開發者可以完全自定義鏈的治理和經濟模型。

這種架構為開發者提供了更大的自由度,但也要求新鏈自行吸引驗證者並確保網絡的安全性。


來源:https://ibc.cosmos.network/v8/

代幣經濟學對比

Polkadot(DOT):資本驅動與治理綁定
代幣用途:DOT 是 Polkadot 網絡的原生代幣,主要用於治理、網絡安全(質押)和生態接入(平行鏈插槽拍賣)。持有者通過投票參與網絡決策,驗證者通過質押 DOT 保障網絡安全,而項目方通過拍賣鎖定 DOT 以獲得平行鏈插槽。

供應與通脹:DOT 初始供應量為 1,000 萬枚,後於 2020 年通過代幣重新分拆(redenomination)調整為 10 億枚。Polkadot 採用動態通脹模型,目標質押率為 58.46%,通脹率在 2.5% 至 10% 之間浮動,當前年化收益率約為 16.8%(視質押比例而定)。通脹獎勵主要分配給驗證者和提名者。(2025 年 2 月 26 日)

經濟模型特點:Polkadot 的代幣經濟學高度資本化,插槽拍賣機制將 DOT 的價值與生態內項目的資金實力緊密綁定。這種設計激勵了大規模鎖倉,但也增加了對資本的需求,可能限制了小型項目的參與和生態發展。


來源:https://polkadot.com/get-started/staking (2025年2月26日)

Cosmos(ATOM):靈活性與生態激勵
代幣用途:ATOM 是 Cosmos Hub 的原生代幣,用於支付交易費用、質押以保障網絡安全以及參與治理。需要注意的是,ATOM 在 Cosmos 生態中的作用相對鬆散,因為每條鏈(Zone)擁有獨立的經濟模型,未強制要求使用 ATOM。

供應與通脹:ATOM 初始供應量為 2.36 億枚,無上限供應。通脹率根據質押比例動態調整,目標質押率為 66%,通脹率在 7% 至 20% 之間,年化收益率目前約為 15%-20%。獎勵主要分配給驗證者和委託者。

經濟模型特點:Cosmos 的代幣經濟學更注重靈活性和去中心化。IBC 協議的開放性降低了 ATOM 的強制使用場景,導致其價值更多依賴於社區治理和潛在的空投激勵(如 Osmosis 等項目)。這使得 ATOM 的經濟模型更具包容性,但也削弱了其核心價值捕獲能力。


來源:https://www.stakingrewards.com/asset/cosmos (2025年2月26日)

對比
Polkadot 的 DOT 通過插槽拍賣和共享安全機制,將代幣價值與生態擴張深度綁定,適合資本驅動的增長模式。Cosmos 的 ATOM 則更強調生態的自主性和多樣性,但其代幣價值捕獲能力較弱,更多依賴外部應用的支持。

開發者生態:採用率與支持力度

開發者生態是衡量區塊鏈項目長期潛力的關鍵指標。Polkadot 和 Cosmos 分別通過 Substrate 和 Cosmos SDK 提供開發工具,二者在易用性和靈活性上各有千秋。

Polkadot
語言:Rust
模塊化程度:100+(內置模塊,如 governance、staking 等)
核心優勢:高度抽象化和靈活性,支持開發者自定義區塊鏈參數,並可編譯為 WebAssembly(Wasm),適配 Polkadot 的元協議
適用場景:適合技術實力強的大型團隊和企業級開發者
開發者趨勢:截至 2025 年 2 月,核心開發者數量降至 70 人,相較 2023 年 9 月最高點的 160 人有所減少
資金支持:更集中,生態發展由 Web3 基金會等機構推動


來源:https://defillama.com/chain/Polkadot?stables=false&tvl=false&developers=true&groupBy=daily&currency=DOT (2025 年 2 月 26 日)

Cosmos
語言:Go
模塊化程度:50+(Cosmos SDK,如 auth、bank 等)
核心優勢:上手難度低,與 Tendermint 共識引擎深度集成,便於開發者快速部署獨立區塊鏈並通過 IBC 接入 Cosmos 生態
適用場景:更適合中小型團隊及創業項目
開發者趨勢:截至 2025 年 2 月 26 日,活躍開發者數量降至 28 人,相較 2023 年 5 月的 97 人,出現明顯下滑
資金支持:主要依賴生態內的自發增長,去中心化程度較高


來源:https://defillama.com/chain/CosmosHub?groupBy=weekly&developers=true&tvl=false (2025年2月26日)

生態治理模式:集中 vs. 分散

治理模式直接影響生態的決策效率和社區參與度。Polkadot 和 Cosmos 在這方面也採取了截然不同的策略。

Polkadot:集中
Polkadot 的治理較為集中,由 DOT 代幣持有者、理事會和技術委員會共同管理。DOT 持有者擁有最高決策權,可以通過投票決定網絡費用、插槽拍賣規則等關鍵參數。
這種模式確保了高效的決策過程,但也因其對資本的依賴而被部分人詬病為“資本驅動”。插槽拍賣機制進一步強化了這種特性,只有資金雄厚的項目才能勝出,這可能限制了一些創新但資源有限的團隊加入。


來源:https://docs.polkadot.com/polkadot-protocol/onchain-governance/

Cosmos:分散
Cosmos 的治理則更加去中心化。每條鏈擁有獨立的管理機制,Cosmos Hub 的治理由 ATOM 持有者通過提案投票決定。此外,Cosmos 還有一個獨特的非營利組織——Interchain Foundation(ICF),負責指導生態發展。

這種分散式治理賦予了各鏈更大的自主權,也降低了進入門檻。例如,Osmosis 和 Juno 等項目無需通過拍賣即可接入 IBC,直接推動了生態的多樣化。

從長遠看,Polkadot 的集中治理可能更適合快速迭代和統一標準的場景,而 Cosmos 的分散治理則更利於生態的有機增長和多樣性。


來源:https://blog.cosmos.network/a-beginners-guide-to-cosmos-governance-26c5d767633a

應用落地:市場表現與實際影響

生態發展的最終體現是應用落地的廣度和深度。Polkadot 和 Cosmos 在這方面各有亮點。

Polkadot 的生態以金融類應用為主,例如 Acala(去中心化金融中心)和 Centrifuge(資產代幣化平臺)。然而,插槽拍賣的高門檻可能限制了其生態的廣泛性,尤其是在市場下行期。


來源:https://polkadot.com/case-studies

Cosmos 的生態則更加多元化,涵蓋了 DeFi(Osmosis)、NFT(Stargaze)以及基礎設施(Celestia)等多個領域。IBC 協議的成熟使得 Cosmos 生態內的跨鏈交易日益活躍,例如 Terra(在崩盤前)曾為 Cosmos 帶來巨大的流動性和關注度。


來源:https://cosmos.network/ecosystem/apps

代表性項目:

加入生態,如何選擇?

Polkadot 和 Cosmos 是區塊鏈跨鏈領域的兩大先鋒項目,各自憑藉獨特的技術架構和生態優勢吸引了大量開發者。對於開發者而言,選擇在哪個平臺上構建項目不僅僅是技術偏好,更是一個需要綜合考量技術棧、開發體驗、生態支持、成本、靈活性以及項目目標的決策。

選擇 Polkadot: 如果你的團隊擁有較強的技術實力和資金支持,且項目需要深度集成到一個共享安全的跨鏈生態中,Polkadot 是理想的選擇。

選擇 Cosmos: 如果你的團隊資源有限,急於快速上線,或項目需要更高的獨立性和靈活性,Cosmos 是更合適的平臺。

無論選擇哪一方,Polkadot 和 Cosmos 都在不斷推動跨鏈技術的前沿。作為開發者,關鍵是明確項目需求並匹配自身的能力,二者皆是通向區塊鏈未來的優質路徑。

前景預測

區塊鏈行業的跨鏈互操作性需求不斷增長,而 Polkadot 和 Cosmos 作為最具代表性的跨鏈生態,正沿著不同的發展路徑拓展其影響力。

Polkadot:共享安全驅動的生態擴張

Polkadot 通過共享安全機制(Relay Chain + Parachains),提供強安全性和高度協作的跨鏈環境。這種模式適用於 DeFi、DAO 和企業級解決方案,其主要優勢在於:

安全性與可擴展性並重:所有平行鏈依賴中繼鏈的安全性,降低單個鏈的維護成本。

XCM 跨鏈通信:Polkadot 生態內的跨鏈交互順暢,但與外部公鏈的橋接仍受限。

資本驅動的插槽機制:插槽競拍促進優質項目發展,但對小型項目的進入門檻較高。

從發展前景來看,Polkadot 生態的增長取決於平行鏈擴展速度、XCM 生態的完善,以及是否能吸引更多應用。如果 Web3 基金會和 Parity 能持續提供開發者激勵,並優化插槽經濟模型,Polkadot 可能在高價值跨鏈生態中佔據重要地位。

Cosmos:IBC 生態的自由擴展

Cosmos 採用 IBC(跨鏈通信協議),允許每條鏈獨立運行並自由選擇安全機制,具備以下優勢:

更低進入門檻:無需競拍,項目方可低成本快速部署應用鏈。

IBC 生態爆發增長:Osmosis、Celestia 等項目的成功,使 Cosmos 在 DeFi、NFT 和 GameFi 領域擴展迅速。

安全性自主:每個區域鏈獨立維護驗證者網絡,安全性不依賴 Cosmos Hub。

Cosmos 生態的未來增長主要依賴IBC 網絡效應的增強,如果更多鏈採用 IBC 並形成互聯互通的經濟體系,Cosmos 有望成為模塊化區塊鏈的主導力量。

未來展望:誰將佔據主導地位?

技術層面:Polkadot 在安全性和經濟機制上更適合高價值鏈,而 Cosmos 在靈活性和去中心化方面更具吸引力。

生態發展:Polkadot 的穩定擴張模式適合長期建設,而 Cosmos 的自由生態增長可能帶來更多創新應用。

市場機會:DeFi、企業級應用等或更傾向 Polkadot,而 GameFi、NFT、Dapp 等輕量級應用可能更青睞 Cosmos。

綜合來看,Polkadot 和 Cosmos 各有優勢,未來可能形成雙雄並存的局面,並在不同的細分領域深耕。如果 Cosmos 的 IBC 生態繼續擴展,而 Polkadot 能優化插槽機制、提高開發者友好度,二者都將在未來的區塊鏈互操作性競爭中佔據重要一席之地。

風險

1.技術架構風險

Polkadot:

依賴 中繼鏈 + 平行鏈 架構,儘管共享安全性提高了整體網絡安全,但如果中繼鏈遭遇攻擊或故障,可能會影響所有平行鏈的安全性。

平行鏈插槽拍賣模式可能導致資源分配不均,限制小型項目的參與。

Cosmos:

採用 互操作性網絡(IBC協議),每條鏈獨立負責安全性。如果某條鏈遭受攻擊,不會影響其他鏈,但單鏈安全性較弱。

IBC 跨鏈通信存在橋接漏洞風險,可能導致資產損失(類似於跨鏈橋攻擊)。

比如,2022 年 10 月,BNB Smart Chain 通過 IBC 進行跨鏈通信時被黑客利用漏洞,造成約 5.6 億美元損失。雖然 Cosmos 生態未直接受影響,但 IBC 作為跨鏈通信協議暴露了潛在的安全隱患,可能影響用戶對 Cosmos 生態的信任。

2022 年,Ronin 跨鏈橋遭到黑客攻擊,黑客利用私鑰權限控制驗證節點,盜取 6.24 億美元(ETH 和 USDC)。


鏈接:https://purplesec.us/breach-report/binance-coin-hack/

2. 生態系統發展風險

Polkadot:
平行鏈插槽限制生態擴展速度,影響項目數量和多樣性。
開發工具和文檔相對複雜,對開發者友好度不如其他公鏈。

Cosmos:
每條鏈獨立運行,導致 流動性分散,生態協同效應較弱。
依賴 IBC 實現互操作性,但網絡效應仍在初期階段,跨鏈資產轉移規模有限。

3. 代幣經濟風險

Polkadot:
DOT 質押機制設計較為複雜,鎖定期限長,影響流動性。
代幣需求主要來自平行鏈插槽競拍,長期內需持續擴大生態以支撐代幣價值。
比如,Polkadot 質押率高達 50% 以上,導致市場流動性不足。交易市場上的 DOT 可用供應減少,影響 DOT 作為流動資產的使用場景。


來源:https://polkadot.com/get-started/staking

Cosmos:

ATOM 主要用於質押和支付交易費用,但在多鏈架構中用途有限。

生態鏈可以選擇不同的代幣作為質押資產,可能削弱 ATOM 在生態內的需求。

比如,Cosmos 生態項目可以使用自己的代幣(如 OSMO、JUNO)支付交易費用,而非 ATOM,導致 ATOM 在 Cosmos 生態中的地位相對較弱。

4. 治理風險

Polkadot:

去中心化治理仍在發展中,部分決策權集中在 Web3 基金會和核心開發團隊。

提案投票門檻較高,普通持幣人蔘與治理的積極性較低。

Cosmos:

採用鏈上治理,但治理參與率較低,決策效率受限。

部分項目鏈治理權集中在創始團隊和大額質押者手中。

Polkadot 在共享安全性和跨鏈擴展性方面表現較優,但其生態擴展受平行鏈插槽限制,且治理尚未完全去中心化。

Cosmos 提供更高的互操作性和獨立性,但網絡效應較弱,流動性分散問題仍待解決。

未來,兩者需要在安全性、流動性整合和社區治理方面進一步優化,以保持競爭力。

結語

Polkadot 和 Cosmos 代表了兩種不同的跨鏈生態模式,各自具有獨特的技術架構、經濟模型和生態發展路徑。

Polkadot 通過共享安全機制提供強大的網絡穩定性和資本驅動的增長模式,適合高安全性和企業級應用;而 Cosmos 依託 IBC 協議,強調去中心化和高靈活性,為 DEX、NFT、遊戲鏈等應用提供了更多自由度。

最終,選擇哪種跨鏈解決方案,取決於項目對安全性、靈活性和成本的具體需求。在未來,隨著跨鏈技術的不斷演進,這兩大生態或將進一步互補,共同推動區塊鏈的互操作性發展。

Author: Jones
Translator: Cedar
Reviewer(s): KOWEI、SimonLiu、Elisa
Translation Reviewer(s): Ashley、Joyce
* The information is not intended to be and does not constitute financial advice or any other recommendation of any sort offered or endorsed by Gate.io.
* This article may not be reproduced, transmitted or copied without referencing Gate.io. Contravention is an infringement of Copyright Act and may be subject to legal action.
Start Now
Sign up and get a
$100
Vouc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