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貨幣因具買賣價差與收益性質,被多國稅務機關認定爲資產或財產,交易、兌換及持有過程中產生的獲利需依法納稅。此舉除堵塞逃稅漏洞外,也有助於規範市場行爲及保障投資大衆權益。
美國將虛擬貨幣視爲財產,對交易利得、挖礦收入與空投實施資本利得稅。日本則按個人所得課徵累進稅率,最高可達 55%。新加坡對個人持有無稅收,但企業經營須納稅。中國尚未統一稅收標準,但監管趨嚴。中國臺灣(以下簡稱臺灣)雖無專門法,已通過查稅與補報機制,收緊治理。
臺灣財政部將虛擬貨幣列爲“財產交易所得”,凡有出金並實現獲利均需申報綜合所得稅。2024 年底稅局查獲逾新臺幣 1.3 億元的短漏報,補徵罰款超過 3,400 萬元。質押與 DeFi 收益等利息收入未來也有可能入稅範圍,已進入嚴格查核階段。
包括買賣所得、支付與兌換法幣產生的利得、挖礦及空投收入,以及越來越普遍的質押與 DeFi 利息。投資者若未及時申報,可能面臨補稅、罰款甚至法律責任。
重點在完整記錄每筆交易資料,包括時間、幣種及價格換算成本國貨幣等。可使用 CoinTracking、Koinly 等工具輔助生成報稅報表,必要時請求專業會計師或稅務顧問協助報稅,做到透明申報,避免稅務風險。
普遍誤解包括只要未兌現即無需課稅、依賴交易所未申報資料、忽略空投和 NFT 收益、跨國交易不需申報等。實際上,不論是否撤銷持有,而盈利即屬應稅收入,全球所得原則同樣適用。
虛擬貨幣課稅正成爲產業合規的基本要求,投資者切勿心存僥幸。透過及時、完整的記錄與申報,合法納稅不僅能保護自身權益,更利於市場長遠健康發展。保持對政策變動的關注和運用專業工具,是達成合規投資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