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距離 Gate.io WCTC S7 正式開賽僅剩 7 天
世界加密貨幣交易大賽即將開啓,總獎池高達 $5,000,000
👉🏻 立即報名:https://gate.io/competition/wctc/s7?pid=APP&c=moments_gatePost&ch=druYjDaF
報名參賽,不僅有機會贏取高達百萬美元的個人獎勵,更有 Gate.io 專屬週邊大禮等你來拿
全球頂尖交易員正在集結,一場交易盛宴即將開啓
🔗 活動詳情: https://www.gate.io/announcements/article/44440
熊市下的加密陷阱:做市商的掠奪性套路與傳統金融的啓示
撰文:Aiying
近一年加密行業一級市場的萎靡不振,有些倒回解放前,「熊市」中各種人性和「去中心化」的監管漏洞被暴露無遺。而行業當中做市商本該是新項目的「幫手」,通過提供流動性、穩定價格,幫項目站穩腳跟。但有種叫「貸款期權模型」的合作方式在牛市中可以普遍皆大歡喜,但熊市中正在被一些不地道的行爲者濫用,悄悄坑害小型加密項目,造成信任崩塌、市場混亂。傳統金融市場也遇到過類似的問題,但它們靠成熟的監管和透明機制,把傷害降到了最低。個人認爲,加密行業完全可以從傳統金融那兒學點東西,解決這些亂象,打造相對公平的生態。這篇文章會深入聊聊貸款期權模型的運作、它怎麼給項目挖坑、傳統市場的對照,以及現狀探討。
一、貸款期權模型:聽起來不錯,實際有坑
在加密市場,做市商的任務是通過頻繁買賣代幣,確保市場有足夠的交易量,價格不會因爲沒人買或賣而大起大落。對於剛起步的項目,找個做市商合作幾乎是必須的——不然很難上交易所、吸引投資者。「貸款期權模型」是常見的一種合作方式:項目方把一大堆代幣借給做市商,通常是免費或成本很低;做市商拿這些代幣去交易所「做市」,維持市場活躍。合同裏往往還有個期權條款,允許做市商在未來某個時間點,以某個價格把代幣還回去,或者幹脆買下來,但他們可以選擇不這麼幹。
聽起來,這是個雙贏的 deal:項目方得到市場支持,做市商賺點交易差價或服務費。可問題就出在期權條款的「靈活性」和合同的不透明上。項目方和做市商的信息不對等,給了某些不老實的做市商鑽空子的機會。他們拿着借來的代幣,不是去幫項目,而是搞亂市場,把自己的利潤放在第一位。
二、掠奪性行爲:項目怎麼被坑的
如果貸款期權模型被濫用,真的能把項目害得很慘。最常見的手法是「砸盤」:做市商把借來的代幣一股腦拋到市場上,價格瞬間被壓低,散戶一看不對勁,跟着拋售,市場就徹底慌了。做市商可以從中漁利,比如通過「做空」——先高價賣出代幣,等價格崩了再低價買回來還給項目方,差價就是他們的利潤。或者,他們利用期權條款,在價格最低時「還」代幣,成本低到離譜。
這種操作對小型項目的打擊是毀滅性的。我們也見過不少案例,代幣價格幾天內腰斬,市值直接蒸發,項目想再融資基本沒戲。更糟的是,加密項目的命根子是社區信任,價格一崩,投資者要麼覺得項目是「騙局」,要麼徹底失去信心,社區就散了。交易所對代幣的交易量和價格穩定有要求,價格暴跌可能直接導致下架,項目基本「涼涼」。
雪上加霜的是,這些合作協議往往藏在保密協議(NDA)後面,外人看不見細節。項目團隊多是技術出身的新手,對於金融市場和合同風險的意識還很薄弱。面對經驗老到的做市商,他們完全被牽着鼻子走,根本不知道自己籤了什麼「坑」。這種信息不對等,讓小型項目成了掠奪性行爲的「肥肉」。
三、其他坑
另外我們也接觸不少客戶反饋的案例,加密市場的做市商除了「貸款期權模型」裏通過拋售借來的代幣壓價、濫用期權條款低價結算的坑,還有一堆其他套路專門害沒經驗的小項目。比如,他們會搞「洗售」,用自己的帳戶或「馬甲」互相買賣,刷出虛假交易量,讓項目看起來很火,吸引散戶入場,可一旦停手,交易量立馬歸零,價格崩盤,項目還可能被交易所踢出去。
合同裏也常藏「隱形刀」,比如高額保證金、離譜的「績效獎金」,甚至讓做市商低價拿代幣,上市後高價拋售,制造拋壓害得價格暴跌,散戶虧慘,項目方背鍋。還有的做市商利用信息優勢,提前知道項目利好或利空,搞內幕交易,拉高價格誘散戶接盤後拋售,或者散布謠言壓價吸籌。流動性「綁架」更狠,他們讓項目方依賴服務後威脅加價或撤資,不續約就砸盤,讓項目方動彈不得。
有些還推銷「全家桶」服務,像營銷、公關、拉盤,聽着高大上,其實全是假流量,價格拉高後崩盤,項目方花了大錢還惹麻煩。更有甚者,做市商同時服務多個項目,偏心大客戶,故意壓低小項目的價格,或者在項目間轉移資金,制造「此消彼長」,讓小項目血虧。這些坑都利用了加密市場監管漏洞、項目方經驗不足的弱點,害得項目市值蒸發、社區散夥。
四、傳統金融:也有類似問題,但處理得更好
傳統金融市場——像股票、債券、期貨這些領域——其實也遇到過類似的麻煩。比如,「熊市襲擊」就是通過大量賣出股票,壓低股價,然後從做空中賺錢。高頻交易公司做市時,有時會用超快的算法搶佔先機,放大市場波動,賺自己的錢。在場外交易(OTC)市場,信息不透明也讓一些做市商有機會搞不公平的報價。2008 年金融危機時,有些對沖基金被指通過惡意賣空銀行股,把市場恐慌推向高潮。
不過話說回來,傳統市場應對這些問題已經有了很成熟的辦法,值得加密行業好好學學。以下是幾個關鍵點:
嚴格監管:在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有一套《規則 SHO》,要求賣空前得確保股票真的能借到,防止「裸賣空」。還有個「上漲價格規則」,規定只有股價漲時才能賣空,限制惡意壓價。市場操縱更是明令禁止,違反《證券交易法》第 10b-5 條款的,可能被罰得傾家蕩產,甚至喫牢飯。歐盟也有類似的《市場濫用條例》(MAR),專門對付價格操控。
信息透明:傳統市場要求上市公司把和做市商的協議報給監管機構,交易數據(價格、成交量)公開可查,散戶都能通過彭博終端看到。任何大額交易都得報告,防止偷偷「砸盤」。這種透明度讓做市商不敢亂來。
實時監控:交易所用算法監控市場,發現異常波動或交易量,比如某只股票突然暴跌,就會觸發調查。熔斷機制也很實用,價格波動太大時,交易自動暫停,給市場喘口氣,避免恐慌擴散。
行業規範:像美國金融業監管局(FINRA)這樣的機構,給做市商定了道德標準,要求他們提供公平報價、維護市場穩定。紐交所的指定做市商(DMM)得滿足嚴格的資本和行爲要求,不然就幹不了。
保護投資者:如果做市商搞亂市場,投資者可以通過集體訴訟追責。2008 年後,不少銀行因爲操縱市場被股東告上法庭。還有證券投資者保護公司(SIPC),爲經紀商不當行爲造成的損失提供一定賠償。
這些措施雖然不完美,但確實讓傳統市場的掠奪性行爲少了很多。我覺得,傳統市場的核心經驗是把監管、透明和問責結合在一起,建了個多層次的防護網。
五、加密市場爲啥這麼容易中招?
我認爲,加密市場比傳統市場脆弱得多,主要有幾個原因:
這些因素加起來,讓小型項目成了掠奪性行爲的「靶子」,也整個行業的信任和健康生態都在被這些亂象一點點侵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