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廣場 #NERO发帖挑战# 秀觀點贏大獎活動火熱開啓!
Gate NERO生態周來襲!發帖秀出NERO項目洞察和活動實用攻略,瓜分30,000NERO!
💰️ 15位優質發帖用戶 * 2,000枚NERO每人
如何參與:
1️⃣ 調研NERO項目
對NERO的基本面、社區治理、發展目標、代幣經濟模型等方面進行研究,分享你對項目的深度研究。
2️⃣ 參與並分享真實體驗
參與NERO生態周相關活動,並曬出你的參與截圖、收益圖或實用教程。可以是收益展示、簡明易懂的新手攻略、小竅門,也可以是行情點位分析,內容詳實優先。
3️⃣ 鼓勵帶新互動
如果你的帖子吸引到他人參與活動,或者有好友評論“已參與/已交易”,將大幅提升你的獲獎概率!
NERO熱門活動(帖文需附以下活動連結):
NERO Chain (NERO) 生態周:Gate 已上線 NERO 現貨交易,爲回饋平台用戶,HODLer Airdrop、Launchpool、CandyDrop、餘幣寶已上線 NERO,邀您體驗。參與攻略見公告:https://www.gate.com/announcements/article/46284
高質量帖子Tips:
教程越詳細、圖片越直觀、互動量越高,獲獎幾率越大!
市場見解獨到、真實參與經歷、有帶新互動者,評選將優先考慮。
帖子需原創,字數不少於250字,且需獲得至少3條有效互動
觀察丨AI真正改變的是人類的工作和思考方式
來源:外灘董事會BundBoard
作者:外灘董事會
原標題:《我們終將在AI裡遇見人性丨外灘現場》
6月28-30日,外灘董事會一行CEO奔赴北京,進行了三場與人工智能相關的關鍵對話。
面對人工智能,許多創始人是既興奮又緊張。
興奮在於,人工智能的迅速成長,會帶來許多的新的機會,造就新的創新模式和組織架構。
緊張在於,人工智能和當下組織與業務會產生什麼樣未知的衝突與挑戰。
比起具體的技術,成本以及功能,創業者們更加關心的是背後的本質,人工智能是否會撼動現有的商業體系,以及現有的組織價值觀。
例牌說明:以下為對話後的學習心得內容,並非對話嘉賓本人的分享原文。
01、原則與價值觀是大模型最重要的事
第一站我們來到了智譜AI,與COO張帆共同探討,企業如何擁抱大模型。
很多人對大模型會有些誤解,有的人覺得大模型就是許願池,只要許願了就能實現,當發現大模型不能有問必答,有求必應的時候,他們就會信念崩塌。
還有些人覺得大模型就是個智能的大數據庫,只是瘋狂的投餵數據,指望大模型自己能生成思考能力和判斷能力,但最後會發現,大模型都還是很傻。
要打造一個得心應手的大模型,一定要教會它相應的判斷準則和原則。
這就好比員工入職一家企業,要讓員工知道什麼能說,什麼不能說,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這些判斷推理的框架,比數據本身重要多了。
數據的投餵也一樣,你給大模型投餵的都是銷售冠軍的行為模式和判斷模式,它就會慢慢學習成為銷售冠軍;你給它投餵普通銷售的數據,它就會成為普通銷售。
相當於大模型是一張白紙,有學習能力和判斷能力,需要企業去調教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因此打造企業專屬的大模型,需求越清晰,價值觀和判斷準則越明確,大模型的試錯成本就越低,其他的技術也好,成本也好,已經慢慢成熟,不難實現。 **
02、大模型不是工具,而是共同成長的伙伴
第二站來到了百川智能,同CEO王小川一起探討人工智能的本質以及我們要如何看待人工智能。
我們問了王小川一個問題,哪些職業或行業會被AI取代?
他的回答是,**大多數坐在電腦面前的,都會被AI取代。 **
互聯網能觸達的任務,它基本都能通過學習來實現。也許當下,大模型是白領們的好幫手,能幫助我們提升效率。但大模型的能力不止於工具,它更像一個生命體,會調整和修正自己的判斷。
比如我們要招聘一個人,我會問大模型,招聘一個這樣的人需要哪些條件,它就會告訴我,還可以幫我發布招聘信息,還能篩選符合基本條件的簡歷。
大模型的判斷依據是通過大數據,而非我們每個人有限的經驗,得出的結論反而會更加客觀與理性。
組織的形態會再次發生逆轉。工業革命的時候我們通過精細分工來加速發展,而現在要倒回去,不需要分工了,都讓大模型做了,大公司越來越少,會湧現出許多個人+AI的小公司。
借助GPT的能力,每個人不是在原有崗位做員工,而是可以利用GPT幫助實現個人的夢想,社會將變得更加扁平,每個人可以活得更加自我,找到自己真實存在的意義。
03、什麼是好的大模型,取決於我們的評判標準
第三站我们来到了百度智能云,与百度集团执行副总裁,百度智能云事业群总裁沈抖进行了一次深度交流。
百度文心一言較早進入國內的大模型領域,他們更加註重大模型在各個商業場景和產業落地的應用。他們認為,好的大模型,最重要的指標是好用,而不是一味的在各種技術指標中追求極致。
如果大模型生成的內容直接to C,就會帶來很多信息安全的不確定性。所以人+大模型的模式,是一個繞不開的發展過程。
大模型幫助人來提供效率,人來保證大模型的信息安全,若遇到問題時,也可以由具體的人進行問責和跟進。
大模型的發展速度,是基於硬件的發展速度。現在芯片一代一代革新,算力越來越快,這給大模型的發展打下了地基。
而目前任何能用語言和文字解決的問題,AI都能大幅提升效率。
比如寫一篇英文的新聞發言稿,或者規劃一個旅遊路線,AI都能做得比人要好。
因此我們值得用AI把每個行業都重新做一遍,在這過程中,**最重要的重構還不是業務和流程的重構,而是人們思維的重構。 **
AI真正改變的將是,我們的工作模式以及思考方式。而到那個時候,大模型時代就會到來。
寫在最後
這次CEO們見的都是最懂大模型的人,探討的都是最實用的企業落地場景,得到最明確的一個信息是,**AI能幫助人,但AI還沒法完全取代人。 **
CEO們的真正需求是,任務能完成的更快更好,成本能降得更低。
至於這個需求是靠人力完成的,還是靠AI完成的,並不是很重要。
目前人工智能的定位,更像是一個智能人才儲備,需要企業投入時間去訓練他,告訴他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讓他達到期望的效果。
每個中高管的KPI應該從培養一個預備幹部,到培養一個預備幹部和一個人工智能幹部。
比起簡單粗暴的全員AI辦公,如何給人工智能分配合適的工作,也許是CEO們在大模型時代最重要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