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動物語言,將是人工智能的下一個里程碑

**來源:**世界互聯網大會

多年來,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一直被用於分析和翻譯人類語言,促進了基於語言技術的高科技智能產品和設備的發展。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科學家開始嘗試利用AI來解碼動物的語言,相關研究不僅有助於揭示動物的認知、情感和社會性,也有助於保護瀕危物種、改善人類福祉和促進跨物種的理解和合作。

圖源:pexels

理解動物語言從AI+“大塊頭”開始

在處理人類語言的時候,AI可能並不了解其所表達的具體意思。即便如此,也不影響ChatGPT等AIGC工具的誕生。

那AI如何幫助我們與動物對話呢?理論層面,行業認為分兩步:為動物語言建立龐大的數據庫,之後進行有效的模型設計和訓練。

抹香鯨是科學家首選的交流目標。這種動物有著龐大的大腦、基於家族的複雜社會結構以及復雜的“語言”系統。它們的“語言”是一系列被稱為“coda”的短而尖的叫聲。

圖源:pexels

在2019年發表的一篇論文中,科學家分析了大約26000條記錄,根據尖叫次數、節奏等,將coda分類。但要真正破譯鯨類語言的含義,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為此,該項目正在加勒比海多米尼加海岸部署水下機器人和裝有聲波傳感器的浮標,屆時每年大概能記錄4億至40億次尖叫。

該項目採用非營利性的模型,匯集了頂尖的密碼學家、機器人專家、語言學家、AI 專家、技術專家和海洋生物學家。他們一致認為,只有採用跨學科的研究思路,將相關方向的專業知識融會貫通,才能更全面、深入、透徹的了解鯨類的語言。

AI“翻譯”動物語言有什麼用

英國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的邁克爾·布朗斯坦教授認為,破解動物語言,讓人類可以與動物進行交流,將會是人工智能立下的一個令人振奮的里程碑,這也會是人工智能語言能力發展合乎邏輯的下一步。

圖源:pexels

比如對狨猴的研究可以應對人類的某些疾病。狨猴是群居動物,它們的“詞彙”包括10到15個叫聲,每個都有自己的含義。研究表明,像人類嬰兒一樣,小狨猴通過聽到其他狨猴與它們交談來學習交流,攜帶自閉症相關突變的狨猴是研究改良這種疾病的良好模型。

一支麻省理工團隊開發了一種算法,將來自狨猴呼叫的頻率模式轉換為圖片,然後將這些類似字母的圖像傳遞給人工神經網絡進行分類,進而識別狨猴的聲音。

《紐約客》雜誌曾寫道:“人工智能實際上既不懂人類語言,也不懂動物語言,機器可以通過學習數據庫內大量的語音資料,將各種語料同情緒、感受建立聯繫,以及在千變萬化的語言中尋找出句法、語法等表達規律。”

在人類試圖和動物建立溝通的道路上,AI的加入就像是一塊羅塞塔石碑,藉由AI對動物語言的翻譯,人類再進一步解讀,就可以最終破譯動物的密語。

查看原文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留言
  • 分享
留言
0/400
暫無留言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