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小冰CEO李笛:大模型的狂歡,該冷靜了

來源:AI藍媒匯,作者:閆燁

圖片來源:由無界AI生成

不可否認,在經歷了200多天的狂歡後,大模型賽道還是走到了“參數內捲、包裝概念”的境況。

大廠們紛紛將大模型作為向投資市場展示自身開拓新業務的名片,創業型AI公司則是以開源大模型為基準,在各個分支賽道打造垂類大模型,試圖分得一杯羹。當然,在這其中,也有不少渾水摸魚蹭概念的玩家。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國內10億參數規模以上的大模型已發布79個,而不到此規模級別者則數量更多。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大模型的發布會以天為單位在全國各地舉辦。台上的主講人描繪著一個個美妙且有前景的故事,帶領著台下的投資人們幻想著藉由大模型走在時代的前沿。

**“百模大戰”,已然箭在弦上。 **

面對這種對大模型近乎於癡狂的局面,作為國內最早實現AIGC商業化落地的企業之一,小冰公司則顯得格外冷靜。

“其實,現在行業不應該狂熱於做出什麼樣的應用,而是大模型要有怎樣的創新和實際的應用。”小冰公司CEO李笛在與AI藍媒匯對話時表示。

在他看來,如果大模型無法讓AI公司從中獲得良性的經濟效益,只能依靠免費來獲客、拓寬市場規模,並非以創新贏得市場的的話,那這樣的商業模式必只能是曇花一現。

**“但很遺憾,目前國內的現狀就是如此。”他說道。 **

儘管對於這股熱潮並非完全認同,作為一家AI公司的CEO,李笛也依然對大模型的應用與發展有著自己的思考。同時,他也向AI藍媒匯展示了近幾年小冰在人工智能風口下的創新與佈局,包括基於虛擬偶像概念誕生的克隆人AI Beings,以及與社交平台APP“小冰島”等。

或許,從他的視角中,能還原國內老牌AI公司對於大模型以及AI風口的真實想法。

“制約大模型發展的,是經濟學規律。”

今年2月,就在國內眾多大廠還對大模型採取觀望的態度時,小冰便內測上線了自己的大模型產品“小冰鏈”。

不過,用李笛的話來說,小冰鏈的上線與其說是一款產品的發布,不如說是公司戰略層面的考慮,也為了向市場展示大模型的“決策”能力。

事實上,在國內大模型風起雲湧的200多天時間裡,“大模型究竟能幹什麼”成了很多人心中共同的疑問。縱觀整個大模型市場,無論是大廠還是創業型AI公司,其所發布的大模型使用場景更多是人機交互對話與信息調取,但顯然這與大模型動輒上億級別的參數規模和投入資本,以及市場對其報以的期待並不匹配。

對此,**李笛認為,大模型的作用實際上有三個方向,分別是決策、幹活和說話。 **

後兩者很好理解,大模型對於大量信息的壓縮提取可以為使用者提供足夠的信息量,同時還會根據參考資料總結生成內容,也就是內容生產的能力。

但在他看來,大模型最重要但最不容易觀察到的是決策、邏輯判斷的能力。

李笛舉了一個例子:關於“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哪個更好”的這個問題,過去我們會原封不動地去找,現在向GPT詢問它會從師資力量、國家級學科數量甚至男女數量比等多個維度去呈現出來,這意味著,大模型可以作為系統的控制中樞。

“在此期間,大模型其實是會將自己的情感傾向和邏輯分析融入到每一個維度中,從而讓使用者理解對方的意圖”他說道,“要知道,情商本身就是一種理性的能力,而情商高的人往往都是讓人覺察不出來的。”

不過,李笛對大模型的功能性有著相對清晰的思考,但對於大模型的商業模式問題,他卻沒能給出一個相對可持續性的解答。

**一個事實是,眼下大模型的應用能力更多體現為優化和提升人類的生產效率、為人類提供創作靈感,遠遠無法達到替代的水平,而不具有“獨特性”就成了企業不願為大模型付費的重要因素。 **

他向AI藍媒匯講了一個故事。

前段時間一位媒體朋友向他詢問,如何製作一篇既符合媒體調性又質量上乘的稿件,他簡單算了一筆賬,按照市場普遍價格,每1000字價值0.2美元,常規的一篇2000字的稿件就價值0.4美元,每個月生產100篇稿件總計要花費40美元。

而換作撰稿人,一篇稿子的稿費就要1500元起,100篇稿件則要15萬。

他繼續向對方解釋:但相信現在的媒體不會為AI生成的稿件付出10%的人工成本,最後總計下來你會發現,這樣一筆買賣AI公司能賺到50萬人民幣就算不錯了。

**顯然,這個數字完全無法為AI公司帶來匹配的經濟效益,而無論是用降本增效還是免費內捲的方式,都很難改變其中底層的商業邏輯。 **

“所以說,制約大模型和AI發展的,其實是經濟學規律,這大概就是AI公司的宿命吧。”

虛擬偶像+數字員工:AI發展的兩種方向

儘管擔憂,但作為身處時代中的AI公司,小冰卻無法停下腳步。

**在李笛心裡,AI在未來發展的方向只有兩種,一種是“數字員工”即AI being,一種則是“數字克隆人”。 **

前者已經讓市場上大部分人形成了共識。像是兩個月前,周鴻禕就曾在世界互聯網大會上表示,他認為大模型的普及應該將其定位為企業和員工的助手,通過“輔助模式” 將其作為副駕駛角色來提供幫助,讓人的意志在整個決策迴路中起到關鍵作用。

這與李笛的看法不謀而合。

他曾說過,小冰讓各個數字員工去各行各業打工,類似於“勞務派遣”,最後獲得的是工資,相當於公司收益分成,現在平均一個數字員工年薪能達到30萬。

這意味著,市場對於這種商業模式大多給予了認可。

**而有關數字克隆人的概念,李笛特意講到,實際上與虛擬偶像的概念類似。這也是目前小冰主要發力的方向之一。 **

與洛天依這樣的虛擬偶像不同,小冰的數字克隆人實際上是將現實中的真人克隆到AI中成為的虛擬明星,像是前段時間推出的“半藏森林”克隆人等。

“網紅群體的影響力不容小覷,他自身也帶有明顯的標籤化,像是情感博主和穿搭博主等。數字克隆人的好處就是,可以更多地與用戶進行交流,並且24小時在線,影響力也會擴大。”李笛說道。 “並且,為了不成為AI孫燕姿和孫燕姿的關係那樣,只有博主自己主動克隆才行。”

同時,李笛還提到,這套數字克隆人的系統,未來或許還會被加入到小冰的人類與AI融合的社交產品“小冰島”中。

“小冰島建立的社會其實中心主旨就是AI圍繞著人類,形成一個類似於動物森友會的虛擬社會。”他說道,“讓AI服務於人,給AI充值情商,這其實也是AI公司在研發產品時應具備的共同出發點。”

只不過,這款產品並沒有贏得市場和C端用戶太多的關注。七麥數據顯示,其目前在社交榜單上排名153位,近三個月內下載量平均數為752次。

這或許意味著,人類與AI共生的想法,不論是在手機APP上還是在日常生活中,暫時還是一種悖論。

而在談到AI與人類的關係時,李笛顯得比較輕鬆。

“開個玩笑說,其實現在真正吃到AI紅利的只有電話詐騙,而它所需要的技術也遠不需要最新的技術。所以,不管是大模型還是AI,目前都遠遠不會威脅到人類的飯碗。”

查看原文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留言
  • 分享
留言
0/400
暫無留言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