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廣場 #NERO发帖挑战# 秀觀點贏大獎活動火熱開啓!
Gate NERO生態周來襲!發帖秀出NERO項目洞察和活動實用攻略,瓜分30,000NERO!
💰️ 15位優質發帖用戶 * 2,000枚NERO每人
如何參與:
1️⃣ 調研NERO項目
對NERO的基本面、社區治理、發展目標、代幣經濟模型等方面進行研究,分享你對項目的深度研究。
2️⃣ 參與並分享真實體驗
參與NERO生態周相關活動,並曬出你的參與截圖、收益圖或實用教程。可以是收益展示、簡明易懂的新手攻略、小竅門,也可以是行情點位分析,內容詳實優先。
3️⃣ 鼓勵帶新互動
如果你的帖子吸引到他人參與活動,或者有好友評論“已參與/已交易”,將大幅提升你的獲獎概率!
NERO熱門活動(帖文需附以下活動連結):
NERO Chain (NERO) 生態周:Gate 已上線 NERO 現貨交易,爲回饋平台用戶,HODLer Airdrop、Launchpool、CandyDrop、餘幣寶已上線 NERO,邀您體驗。參與攻略見公告:https://www.gate.com/announcements/article/46284
高質量帖子Tips:
教程越詳細、圖片越直觀、互動量越高,獲獎幾率越大!
市場見解獨到、真實參與經歷、有帶新互動者,評選將優先考慮。
帖子需原創,字數不少於250字,且需獲得至少3條有效互動
AI熱潮下應屆生的職業抉擇:徬徨、迷惘與期待
作者:張梓桐編輯:陶力
來源:21財經
畢業季的熱潮剛剛退去,2024年招聘季又緊鑼密鼓地拉開了帷幕。
近日,美團宣布啟動2024屆校園招聘,預計招募6000名應屆畢業生。無獨有偶,快手、小米等互聯網公司也先後啟動了2024秋招計劃。 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發現,上述招募崗位均包含了機器人算法、聲學、大模型、NLP等人工智能相關領域。
在大廠張開懷抱延攬人才的同時,就業市場對於學歷要求的分化也日趨明顯。
“我暫時不考慮進入AI行業了,畢業院校和學歷限制了我的選擇範圍。”一位普通一本院校的同學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坦白了自己的無奈與不甘。 “我能進的也只有小廠,但是靠燒投資人錢活下去的公司能存在多久,我不敢想像。”
**在新技術的浪潮之下,浮沉在就業市場的求職者也在進行著多樣的權衡,以期為自己換來一個相對確定的職業未來。 **
應屆生的進與退
高歌是2022級復旦大學大數據學院金融科技方向的學生。身處人工智能和金融的交叉學科,他面臨著走向創新和回歸傳統的兩難抉擇。 “因為我學的算是金融專業,但是現在隨著AI的發展,以後面對的公司都多多少少跟AI會有關聯。”
在大模型還未如此火熱的2021年,高歌考慮過加入專業的人工智能公司,但是他們**“對技術的門檻要求特別高,一般會要求學歷為博士,還會要求你有比較強的數學或者是計算機背景”**,所以高歌權衡再三,還是選擇了加入傳統的金融行業。
但目前他實習時所從事的工作依然與人工智能有著強關聯。 “我的就業方向還是證券公司,但是我的工作裡會跟AI有很多相關的東西。”
相比之下,香港中文大學計算機視覺和人工智能專業的研究生肖方的選擇更為聚焦。他表示,自己未來的職業規劃一定與人工智能密切相關,目前自己想從事的領域有三維計算機視覺和多模態大模型等。 “在目前的大環境下,我覺得先找個龍頭企業,加入一個大的團隊來提升自己的行業背景是一個好的選擇。”
談及人工智能初創公司,肖方表示並不看好。 “目前來說,要創造多模態大模型,首先需要有龐大的計算資源,而初創公司的計算資源一般是不夠的。其次,初創公司需要長期的資金投入,而目前的初創公司一般只能融到天使輪,很難等到A輪,有95%的初創公司都是這樣的。”
因此,擁有雄厚資金實力和研發投入決心的大廠,成為了肖方的首要選擇。
一位國內985高校大數據學院負責招生的教師對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介紹稱,具體來看,人工智能專業較為熱門的就業崗位有:算法工程師、數據處理工程師、機器學習工程師、自然語言處理工程師等。
其中,**算法工程師是人工智能領域中最核心的崗位之一。 **他們負責開發和優化人工智能算法模型,提高算法性能並解決實際問題。根據相關統計數據,算法工程師是人工智能專業畢業生就業比例最高的崗位之一,約佔就業崗位的30%。數據處理工程師是負責對海量數據進行分析、挖掘和建模的專業人員。他們需要熟練掌握數據挖掘、機器學習等技術,能夠對海量數據進行處理和分析,提取有價值的信息和模式。
而機器學習工程師主要負責設計、開發和維護機器學習模型和系統,並優化機器學習算法和應用。自然語言處理工程師則負責處理和分析自然語言文本的專業人員,能夠應用機器學習和深度學習算法進行文本分析和語義理解,將這些技能應用到自然語言處理、語音識別、智能問答等領域中。
AI佈局,高校先行
事實上,每當新的科技浪潮翻湧的時候,高校們總是力爭當上“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今年4月,教育部公佈2022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全國共新增備案專業1641個。其中,增設數量最多的便是人工智能專業,首批就有35所。
據教育部科技司副司長高潤生介紹,目前,已有35所高校新設置人工智能專業,101所高校新設置機器人工程專業,96所高校新設置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有50所高校把人工智能領域人才培養納入“雙一流”培養方案,31所高校自主成立人工智能學院,24所高校成立了人工智能研究院。
**人工智能專業炙手可熱的背後,反映出我國在人工智能領域對人才的巨大需求。 **但在高校如此密集開辦專業之後,我國AI人才仍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態。有報告顯示,我國人工智能行業的人才缺口高達500萬,在高度跨學科複合型人才的標準下,這種人才短缺將會長期存在。
與此同時,日前世界人工智能大會發布的《上海人工智能產業人才發展白皮書》顯示,當前我國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超過4000億元,而人才是人工智能競爭的關鍵。
截至目前,上海人工智能領域人才規模為23.2萬,而上海人工智能產業人才需求規模約34.3萬-41.4萬人,這也意味著人才失衡問題的凸顯。實際上,上海只是人工智能行業面臨人才短缺的一個縮影,在高度跨學科複合型人才的標準下,人才短缺將會長期存在。
但根據2022年中國高等教育統計數據,人工智能專業畢業生的就業率為95%以上。那麼,這次人才究竟流向了何方?
據相關統計,絕大多數的人才還是流入了消費互聯網行業。其中六成的畢業生進入了互聯網和電子商務企業,包括騰訊、阿里巴巴、百度等知名企業;約三成的畢業生進入了高新科技企業,包括華為、寧德時代等;還有少量畢業生選擇繼續深造或者考取公務員等。
除此之外,產學研的割裂仍然困擾著人才市場中的每一個參與者。
復旦大學人工智能創新與產業研究院院長漆遠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採訪時表示,人才的實戰能力是彌補高校與企業之間鴻溝的重要環節,而當下這一方面正在呼籲硬件的支持。 “在科技迅猛發展的背景下,教育也面臨著一定的轉型。這其中存在兩方面的問題,首先是怎樣把學生基礎的理論扎得更深,其次是如何讓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分析能力更強,並和企業的需求結合起來。”
因此,與每個新興行業一樣,人工智能行業快速發展的同時仍有著自身的問題。除了固有的數據問題、隱私安全問題等,人才問題的桎梏仍然需要企業、市場、高校三方共同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