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和区块链技术交汇的新时代,Chainbase 正在尝试重塑“数据”本身的定义。它认为数据不仅是资源,更是可以结构化、标准化、交易与激励的“资产”。
但实现这一目标并不容易——当前区块链上的数据碎片化严重,难以直接供 AI 模型或 DApp 使用;而链下数据则存在隐私、安全和结构不统一等问题。Chainbase 提出的解决方案,核心在于一个概念:“Manuscript”。
Manuscript 是 Chainbase 的灵魂组件。
它是一种可编程脚本语言,允许开发者定义数据处理逻辑:从原始数据提取、格式转换、清洗标准化,到生成结构化结果,可直接供 AI 或智能合约使用。
你可以把它理解为链上数据的“ETL 脚本”,但具备以下特点:
这个机制让数据贡献者不再是“免费打工者”,而是拥有知识产权与收益权的内容创作者。
Chainbase 的设计目标,是成为 AI 可直接读取与验证的数据平台。这意味着它必须同时解决:
通过四层架构(访问层、协处理层、执行层、共识层),Chainbase 能够收集来自超过 200 条区块链的实时数据,接入链下来源如存储系统、API、模型输出,并利用 Manuscript 完成处理,最终在 CVM 中执行并返回结果。
例如:
这些场景的背后,是一个开放可组合的数据网络,而不是中心化平台。
Chainbase 并不局限于技术极客,而是为多类参与者设计了路径:
每一类角色都可通过行为参与、代币质押与数据调用,共同构建这个“去中心化数据流动市场”。
$C 是 Chainbase 网络的核心经济媒介,具有以下作用:
当前 $C 总供应量为 10 亿枚,已完成初轮空投(3.5%),未来将逐步激励更多生态角色参与数据网络建设。
Chainbase 的发展目标不仅限于“链上数据服务”,而是打造一个可持续运行的数据经济体。未来将围绕以下方向持续拓展:
通过这些机制,Chainbase 希望成为链上数据的“标准发行层”,让任何有价值的数据都能被识别、验证、激励和交易。
分享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