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加密法案最新进程!参议员 Gillibrand:先拿稳定币开刀,不立法就等下一个 FTX

一同与加密友善议员 Cynthia Lummis 推动《负责任金融创新法案》(RFIA) 的民主党参议员 Kirsten Gillibrand 于 4/8 受访表示,2025 年就是美国加密立法的重大转捩点。而 RFIA 经过三年来的来回修订,也终于进入国会讨论,且法案首波主推「稳定币」与「市场架构」。Gillibrand 更直言如果再不立法,就等着下一个 FTX 出事。

Gillibrand 称三年前就预见未来,大力投入加密草案修订

2022 年,Gillibrand 就与 Lummis 联手推出加密立法草案,但当时关注度不高。如今市场经历 FTX 崩盘、诈骗横行,才让美国国会与监管机构开始认真看待加密立法。

她表示,当初就是看到加密货币与区块链技术能大幅改善金融包容性与资料透明度,还能用在医疗、身份验证、AI 等领域,才决定投身其中。

稳定币最容易处理,先从这块切入

Gillibrand 强调他们的法案设计很明确,希望借由这种「简单好上手」的法案来突破国会防线:

每一枚稳定币要有 1:1 美元储备

清楚规定谁能发行、接受哪种监管

透明、安全、负责任

Gillibrand 为证券律师出身,加密当然可以管

她也强调,别再说加密不能监管:「当年 2008 金融海啸的信用违约交换 (CDS) 才真的难懂,但我都懂了。加密货币只是新型资产,本质跟以前的金融产品很像。」

她直白点出不管是证券、银行还是期货监管单位,美国其实工具都齐全,只是立法还没跟上。

如果不立法,就等着下一个 FTX 出现

Gillibrand 认为,FTX 的倒闭就是因为「没规则可管」,而且它还不在美国本土,如果再有下一个类似的崩盘事件,受害的将是无数美国散户。

她还痛批有部分官员采取「鸵鸟心态」,装作问题不存在。

州立银行被骗 4,000 万,看见立法急迫性

她举例,美国堪萨斯州 (Kansas) 州立银行,被海外诈骗集团用不实加密投资计划骗走 4,000 万美元。

虽然有靠交易纪录追回部分资金,但她指出:「区块链的透明性是优势,如果有适当监管,这些钱根本不该流出去。」

参众两院各有稳定币法案推行,须总结并取得共识

目前参议院这边是有 Gillibrand 和 Lummis 所提出关于稳定币的 《Genius Act》,众议院的法案正准备交付表决中。

但 Gillibrand 表示,两边法案内容略有不同,他希望统整各方意见,并在市场结构法案中纳入已取得共识的稳定币条文。

防止中国发行的稳定币干扰美国市场为重点

Gillibrand 强调,美国法案必须规定:「只要在美国境内销售、发行加密资产,不管是不是中国发的,都要遵守同一套规则。」

她担心如果让竞争国家 (中国) 规避美国监管,可能会利用稳定币「搞破坏」。

哪些是证券、商品还是笑话,界定资产类型成关键

而 Gillibrand 也透露,要如何界定资产类型成为法案关键:

像比特币 (BTC) 去中心化、无发行公司的:商品

如果币价跟某家公司表现绑得很紧:初期认定是证券

像川普币 (TRUMP) 这种:收藏品 (Collectibles)

她认为需要一个「多部门组成的审查机制」,由财政部、SEC、CFTC 等单位一起来讨论每个加密资产该归哪类。

遏止迷因币当道,必须标示警语

Gillibrand 对于近年迷因币泛滥的现象感到担忧,因此她主张迷因币应该要贴警语。

像是烟盒上写「这会害你死」一样:「应该明确告诉消费者这没什么价值,你可能会全赔光。」

立法时机成熟,预计 2025 年拚出第一部正式法案

Gillibrand 强调,现在国会很难得有跨党取得共识的时间点,目前有多项加密法案已通过委员会审查,她预期今年内就能通过首部加密法案。

她也呼吁业界与一般民众要积极参与:「就算见不到议员本人,也要跟他们的幕僚说清楚你的业务、你的需求,帮助他们理解产业。」

不是要阻挡创新,而是让创新走得更远、更稳健

Gillibrand 主张相当明确,她表示立法就是要让加密产业变得安全、可靠、有长远发展空间。更认为:

加密技术潜力巨大,不该被迷因币、屎币模糊焦点

有明确规则,才能保护散户不被诈骗割韭菜

只有美国自己立法、有制度,才能成为全球金融中心中的「可信任国家」

这篇文章 美国加密法案最新进程!参议员 Gillibrand:先拿稳定币开刀,不立法就等下一个 FTX 最早出现于 链新闻 ABMedia。

查看原文
本页面内容仅供参考,非招揽或要约,也不提供投资、税务或法律咨询。详见声明了解更多风险披露。
  • 赞赏
  • 评论
  • 分享
评论
0/400
暂无评论
交易,随时随地
qrCode
扫码下载 Gate.io APP
社群列表
简体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