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3项目三大运营陷阱 监管追责难逃

robot
摘要生成中

Web3项目运营中的潜在风险陷阱

在Web3领域,许多项目为了规避监管风险,采取了一些看似巧妙但实际上可能适得其反的运营策略。这些做法不仅无法真正规避责任,反而可能成为监管机构重点关注的对象。本文将探讨三种常见但潜在危险的运营模式。

Web3投资指南 | 合规篇(07):Web3项目有哪些常用但"危险"的运营模式?

"服务外包"难以掩盖实际运营责任

一些Web3项目倾向于将核心业务环节外包给第三方,试图淡化自身的运营属性。然而,监管机构关注的是实际决策者和受益者,而非表面上的合同签署方。如果发现所谓的外包服务商与项目团队存在利益关联或控制关系,监管机构可能会将其视为项目方的延伸运营单元。

例如,在2022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起诉某区块链项目时,尽管该项目设立了多个法人实体并外包部分运营工作,SEC仍通过调查认定所有关键决策由母公司控制,外包结构并未实现责任隔离。

香港证监会在处理某些虚拟资产服务提供商的合规调查时也表示,如果核心运营和技术决策仍由同一实际控制人掌握,即使业务由"服务商"执行,也不会被视为独立运营。这种"形式分拆"反而可能被视为刻意规避监管义务的证据。

"多地注册+分布式节点"无法掩盖实际控制中心

一些项目选择在监管相对宽松的国家注册公司,同时宣称全球节点部署,试图营造"无单一控制中心"的印象。但实际上,大多数此类结构仍呈现高度集中控制,主要决策权、资金流向和关键代码更新权限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监管机构越来越倾向于追溯"实际控制人所在地"和"关键行为发生地"来确立司法管辖权。例如,在2024年的一起法律案例中,美国法院裁定:只要美国用户使用某交易平台购买加密代币,且交易系统基础设施部分位于美国,美国法律就具有适用性,即使该平台声称没有美国实体。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和香港证监会也在各自的监管指引中强调,海外注册结构无法阻止本地监管权追溯至实际控制人。

"链上发布"不等于"无人运营"

一些技术团队认为,智能合约一旦部署上链,项目就与其脱钩,不再承担运营责任。然而,监管机构并不接受这种"技术即免责"的论调。链上只是形式,链下才是实质。谁发起营销、组织投放、控制流通路径,这些因素才是监管判断责任归属的核心。

2024年,一起针对某memecoin平台的集体诉讼案明确指出,尽管该平台声称"链上合约公开",但营销活动和意见领袖推广才是驱动交易的核心。这表明监管不仅关注代码,更重视谁在链下操盘。

2025年2月,SEC重申:即使是"娱乐型"meme tokens,也不能免于监管;只要存在财富增值期待或营销干预,仍需根据相关测试进行判断。全球监管趋势也日益强化"行为导向"判断逻辑,将链下的推广与分发路径列为重点审查项。

结语

Web3项目真正需要的不是复杂的结构堆叠,而是清晰界定责任与控制边界。监管机构关注的是实际操作和受益方,而非表面架构。项目方应该从一开始就建立具备韧性和可解释性的合规架构,而不是试图通过"结构游戏"掩盖风险。

MEME2.87%
此页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内容,仅供参考(非陈述/保证),不应被视为 Gate 认可其观点表述,也不得被视为财务或专业建议。详见声明
  • 赞赏
  • 10
  • 分享
评论
0/400
LayerZeroEnjoyervip
· 08-03 21:47
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
回复0
不明觉厉老张vip
· 08-03 10:12
躲得了初一躲不过十五
回复0
破产倒计时vip
· 08-02 21:11
早晚得凉凉
回复0
Alpha不开口vip
· 08-02 20:08
大佬说得太对了吧
回复0
gaslight_gasfeezvip
· 08-01 07:51
监管避不过的
回复0
断网验钞机vip
· 08-01 07:51
搞监管的有一手
回复0
铁头矿工vip
· 08-01 07:46
小心别钻空子
回复0
GateUser-40edb63bvip
· 08-01 07:44
该查谁都跑不掉
回复0
GasFeeLovervip
· 08-01 07:29
躲监管迟早凉
回复0
资深薛定谔的矿工vip
· 08-01 07:26
监管不是万能的
回复0
查看更多
交易,随时随地
qrCode
扫码下载 Gate APP
社群列表
简体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