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庞同学
vip
币龄2.4年
最高VIP等级0
用户暂无简介
“Doing cool shit is a magnet for future opportunity.”
有时候做一些看似离经叛道挑战疯狂又难以拿到结果的事情,事情本身或许没有能够拿到结果,但是也能像磁铁一样吸引到更多同频的人和机会
  • 赞赏
  • 评论
  • 分享
第一次深刻感受到胃是情绪器官。
压力过大、过于伤心、过于焦虑的时候如果半夜醒来就会感觉到很明显的胃酸倒流。大家工作起来都太把自己当牛马或者当作超人了,有时候如果感觉到频繁“烧心” - 胃酸倒流,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时间。
一直以来自己亲自带的团队沟通,如果感觉一个员工的工作特别繁忙,我问的最多的不是 - 你XX做完了没。而是你最近睡觉怎么样,最近运动怎么样。如果工作做到睡觉运动吃饭都不能照顾好的话,要么是工作方式错了太低效,要么是分工结构不合理导致的个人瓶颈,要么是没有把握好优先级。也应该用这种方式提醒自己。
  • 赞赏
  • 评论
  • 分享
1. 世界的发展是非线性的 - 世界上科技、技术、监管的变化并非是一条直线按照简单的规律推进,而是充满拐点、指数级跳跃以及突然的泡沫破灭的。
2. 大多数的人的思考是线性的 - 大多数人只能用默认方式思考,认为未来像过去一样有同样的规律,甚至他们看到的规律可能只是一个很小的子集的规律,很难预见到大的变化。
3. 能够用非线性思考的人更容易抓住机会:跳出默认线形思维的局限的人,才更能洞察系统中“非常规”的增长点和机会。
给自己定一个目标:努力成为一个可以非线性思考,能把复杂思考用别人能懂的方式表达出来,也能朝着模糊正确的方向高效执行的创业者。
  • 赞赏
  • 评论
  • 分享
语言... 真的好神奇啊。
各种语言里都有“semantic bleaching” - 去语义化,也被很多人称之为语意磨损: 一个字或者词被日常使用多了之后,人们就会下意识淡忘它本来的美感和意境
原本有独特意境的词语,因为日常中大量重复和习惯性地使用,慢慢失去了初始的美感,只剩下最最表层的意义。披风/司机/花生/开水 都是很典型的案例。英文中也有Awesome - 本意是full of awe,但是现在也就和cool一样了
NUX-0.11%
AWE-3.09%
  • 赞赏
  • 评论
  • 分享
重温金融科技行业经典 - "金融科技书籍:投资者、企业家和愿景者的金融科技手册" 由 @Jnbarberis 和 @SusanneChishti 编著
在2015年3月,他们在LinkedIn上发布邀请科技金融从业者分享文章并共同创作这本书。那个特定时代的感觉是显而易见的。这本书是在功能手机向智能手机过渡期间写成的,随之而来的金融创新浪潮(2015是在短短几年内,智能手机的全球普及率超过50%)。这段文字讨论了银行转账和信用卡对穷人是多么不友好,而任何使用比特币的人都可以轻松完成数百或数千BTC的全球转账。
今天,在听有声书时,我听到“穷人”和“数百个比特币”一起提到,起初我甚至无法处理这个信息——然后我意识到这是十年前写的。
正如所说:我们总是高估新技术在一年内能实现的目标,却低估它在十年内所能带来的变革。
ERA-4.81%
BTC-0.01%
查看原文
post-image
post-image
  • 赞赏
  • 评论
  • 分享
重温FinTech行业的经典教科书 - 《The FINTECH Book: The Financial Technology Handbook for Investors, Entrepreneurs and Visionaries》 作者 @Jnbarberis 和@SusanneChishti 2015年3月份在LinkedIn上面发帖子,邀请FinTech行业的从业者分享文章共创这一本书。
能够明显感觉到时代感。书中还处在从功能机到智能机过度带来的金融创新时代(2015年正是智能手机几年内普及度过半的时间)。文中提到bank transfer和credit card对穷人是多么的不友好,而任何人用比特币可以很容易全球完成几百枚几千枚BTC的转账。
今天做饭的时候听audiobook听到“穷人”和“几百枚比特币”这两个词一起出现甚至不能反应过来,但是才意识到这个已经是十年前写的文章了。
还是那句,我们一直在高估新的技术一年内可以完成什么,但是一直在低谷十年内什么会被改变。
BTC-0.01%
post-image
post-image
  • 赞赏
  • 评论
  • 分享
创业催人老催人秃催人肥…
真的看看身边好朋友们努力创业三五年下来,男生们都变丑了好几个量级。但是好奇为什么女生founder没像大部分男生一样变丑…
男生的外貌性吸引力是不是主要由体脂率(assume你有肌肉)、发型、穿着整齐度决定的? 但是感觉明显男生founder们在这三个点上都越来越惨
  • 赞赏
  • 评论
  • 分享
保持努力,始终坚持游戏,永远要有不懈的资源能力。
查看原文
  • 赞赏
  • 评论
  • 分享
各个群疯狂传的图片 - 谷歌返回中国。也有很多在传播相关信息。
初步判断:骗人。
原因:
1. 全球用户一致的无缝体验,共享同一套产品体系,不可能做到
2. 谷歌官网对于中国的声明仍然是10年的退出中国公告
3. 参考谷歌其他公告,结尾会有句号,这里没有。
4. 没必要刻意公示办公室门牌号
post-image
  • 赞赏
  • 评论
  • 分享
pretending to build an incubator/accelerator:
有强制参与的cohort-based课程,时间不灵活且不考虑到不同项目的不同阶段不同方向,内容不如让founder自己去读blog看YouTube
actually building an incubator/accelerator:
需要资源、建议、人脉的时候只需要一句话就能快速获得帮助,绝对不走形式主义做浪费时间的事情,特别坦诚沟通,挑破行业遮羞布,给建议特别specific + practical
特别推荐 if you are building, just talk to @YFYkuner
  • 赞赏
  • 评论
  • 分享
每天要做的事情太多,新的客户需求,新的增长通道,新的岗位招聘和培训,还有不断出现的合作伙伴、想约项目交流的投资人以及持续学习的行业知识。
就算把吃饭健身的时间挤压到最低,To Do List也永远在变得越来越长。
感觉现在更重要的事情不是更高效管理我的To Do List,而是建立一个Don't Do List。Spend my time and energy on things that actually matter the most...
好奇作为builder的你选择在Don't Do List上面放一些什么内容?
DON-2.79%
  • 赞赏
  • 评论
  • 分享
你以为VC们一段时间突然集中投资某个赛道的原因:
高强度深入调研某个赛道整个产业链和发展历史,很强信念押注某赛道。
其实VC们突然开始看某个赛道并且快速出手的原因:
- 机构这半年都没出手,Capital Deployment速度没达到预期,抠门的LP们说按照投出去的数额给管理费
- 投资人个人在组织内部也想升职获得更多影响力,在热门赛道里面拿到热点项目额度证明其“deal sourcing”能力
- 其他几个同体量的基金以及尝试对标的美国基金都在投某个赛道了,不管对不对先跟进去再说
VC7.5%
  • 赞赏
  • 评论
  • 分享
资金和人才都是创业公司发展的杠杆,也是大家在表层最追逐的杠杆。但是新时代distribution > development 的范式下内容才是最不会欺骗你的杠杆。一个公司花钱做增长有三个放大器:产品体验、行业timing、内容质量。
2B产品的内容要更有洞察,2C产品的内容要更有爆点。新时代越来越多好的项目不仅仅要追求ai-native,crypto-native,day 1就用新的轨道做事情,更要content-native。
今天被Vancouver Tech Journal的朋友邀请来另外一个朋友办公室录制podcast,就发现这个startup把办公室四分之一的空间隔开做了一个recording studio,大家随时在客厅写码,在studio里面录制音频和视频。甚至因为布置场地太好用,把自己的studio租借给别人按次收费,每个月费用可以cover整个办公室房租还能带来盈利。
  • 赞赏
  • 评论
  • 分享
其实有时候,真的什么时候下场做事情,比怎么做事情和短期拿到什么结果都重要太多。
2023年做哈希增长的时候服务的大部分项目,要么后续(maybe after a few pivots)成为了某一个赛道的最头部项目,随着整个AI热度提升水涨船高;要么关闭后进入了大厂或者新小独角兽企业做AI出海业务负责人,也是职场上快速跳跃了几个门槛。
只要你不担心最基础的衣食住行,错过的成本要远远高于赌错的成本。不影响家庭关系和财务能力,保证不下牌桌的时候,要对更多的事情保持好奇心。It doesn't cost that much to give it a try.
  • 赞赏
  • 评论
  • 分享
闭门造车不断和“专家”去聊是很难在快速变化的市场中找到最适合的站位的。
在新的市场中找到模糊的正确战略方向,然后用绝对的执行力 + 最关系用户需求反馈的洞察 + 产品和推广最小闭环 才能一边跑一边拿结果一边找到最合适的位置。
  • 赞赏
  • 评论
  • 分享
发现太多公司在招聘人,尤其是招聘比较junior的岗位或者应届生的时候,完全不培养人不考虑长期人员和团队的发展默契,单纯把人当作耗材,给很少的context很浅的反馈超负荷处理工作,等员工辞职或者产出降低就直接放弃。
这样做和我自己的价值观完全不相符,而且即使从功利角度上来看也不是一个合适的选择:
没办法找到且留住优秀的人才,综合人才水平和team culture一起下降,没办法做好长期的专业知识积累... 还有一个最关键的一点 - 如果还需要大量使用“耗材人才”,说明根本没有用好AI Agent。
AGENT-5.6%
  • 赞赏
  • 评论
  • 分享
我有50K USD准备赞助20-30个以AI和加密为重点的黑客马拉松。如果你正在举办一个或者知道有人正在举办一个,请直接在下面评论或在评论区标记你的朋友。
我会联系的!
READY-2.57%
TAG4.95%
FRIEND-1.33%
查看原文
  • 赞赏
  • 评论
  • 分享
如果这个猜测是真的,读书的运营是真的做得很精细化...
据说如果你在读书上标注哪几本平台还没有上架的书想看,而且在书友圈分享内容,就会常常有一个热心肠 顶着默认头像 的“用户” 会直接把本地版电子书文件私信发给你。被很多人认为是读书没有拿到版权但是希望提高用户活跃度和满意度而设置的 “送书侠”...
不知道是否是官方,但是的确很多很多人都遇到了这个送书侠。不得不感慨华人团队做好产品做好用户体验是真的可以精细化运营的...
其实华人团队就做好这一个能力,的确也能在很多产品甚至是红海市场里上抢下来一块蛋糕。有的软件服务公司会号称自己就是对标海外头部XXX,功能能力和好用程度可能只有70%,但是价格只收30%,而且搭配7*24小时在线人工客服。
  • 赞赏
  • 评论
  • 分享
最近Figma IPO在TradFi和Tech圈里都是沸沸扬扬的话题,但是其实和多人不知道 Figma Founder @zoink Dylan Field在Crypto上面也做了很多事情:
1. Figma上市的文件中披露其持有了6953万美元的BTC ETF,而且还持有3000万美元的USDC稳定币持币待买BTC。
2. 持有且推广了多个NFT,21年他持有的CryptoPunks卖了750万美元。也给出了NFT的价值判断标准 - NFT的价格应该对标一个NFT生态所有的衍生品创作。
3. 他也个人直接投资了曾经最大的NFT marketplace Opensea,基于比特币的人寿保险Meanwhile等
BTC-0.01%
USDC0.01%
post-image
  • 赞赏
  • 评论
  • 分享
世界上最古老的职业是...
咱们不聊这个,但是很多人说世界上第二老的职业是放贷 - "lending is the second oldest profession in the world"。
4000年前的美索不达米亚(Mesopotamia)文明就有典当抵押和种子借贷的行为,公元前1750年就有《汉谟拉比法典》对于借贷行为的法律框架支持。
中国互联网发展到一定程度,大量2C的场景中内容最终演化为最古老的职业服务(很遗憾,而且对近期的MaskPark事件表示谴责),而数据最终则演化为“第二古老”的职业服务 - 大量的“普惠金融” - 小额贷/消费白条等业务。
中国互联网公司体量做大后,没有做放贷的有哪几家?
  • 赞赏
  • 评论
  • 分享
  • 话题
    1/3
  • 置顶
交易,随时随地
qrCode
扫码下载 Gate APP
社群列表
简体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